Tuesday, April 28, 2009
巴黎的早上
第二次到巴黎,有一个周六在市中心走马观花。对巴黎的一些主要景点,如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塞纳河、艾菲尔铁塔、卢浮宫等有了一个非常粗浅的印象。由于住在郊外而且星期天便离开了,对巴黎人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认识。
昨天晚上十一点到达巴黎Lyon火车站,匆匆找到酒店便赶紧睡觉。早上七点多,拖着行李赶往机场。在等机场大巴的时候和大巴开往机场的途中,终于有机会看一下巴黎人的早晨。
巴黎和北京有一种神似。都是首都,都很拥挤,都比较靠北,生活都不是特别精致。早上的行人,尽管里面可能是西装革履,但外面都照着灰不溜秋的外套或大衣。车站上挤满了人,路上车水马龙,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还不时有横过马路的行人。也许是人太多了吧,道路不太整洁,不时可以看见一些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坐上大巴,就加入到了堵车的行列中。堵车的原因和别的地方一样:要么是因为红绿灯太多太密,要么是因为上下高速路的时候要上的车上不去,要下的车下不来。
大都市的生活,有太多的相似。
Saturday, April 25, 2009
走马观花马德里
早上十点,顶着初升的太阳钻进地铁站,直奔西班牙广场。
马德里的地铁很深,地下有四五层。地铁系统很复杂,有十几条线。好处是很方便,到很多地方都能坐地铁。不便之处是在一些主要的中转站往往带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换到另一条线,要出站的时候容易迷路。我到了西班牙广场地铁站,上了好几层还没找到出口。碰到一个同样迷茫的以色列兄弟,同心协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出口,赶紧钻出来。
站在地铁口,四处张望,广场在哪呢?俗话说得好,路在口边,问人不就得了吗?问了好几个人,才发现西班牙大多人只会一句英语:“No English”。还好,远处有一家中国人的小店。赶紧过去,用中文问清楚了路,三拐两拐,果然找到了著名的西班牙广场。其实在广场边上的确有一个地铁出口,只是我们没有出对出口。不识(西班牙)字就是不行啊。
西班牙广场(Plaza de Espana)其实挺小的,和罗马的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没法比。由于我的laptop上没有装Raw到jpeg的转换程序,照片要等回家后才能上载。等不及的就先看看wikipedia上的吧。
在西班牙广场东南方不远,便是西班牙王宫。马德里虽然没有河,但王宫坐落在一个高地上,也很有气势。王宫不大,中部的广场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排队的人很多,我只看了卡洛斯四世(Carlos IV)收藏品展。
除了王宫,再往东走,就到了市长广场(Plaza Mayor)。市长广场现在主要是游客吃饭的地方。再往东走,是太阳广场(Puerta del Sol)。太阳广场现在正在维修,没有太多可看的。在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吃了顿午饭,便继续往东走。
不到五分钟,就到了著名的普拉多国家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普拉多是西班牙最重要的美术馆,以丰富而完整的西班牙绘画收藏而著称,包括Greco、Tiziano、Poussin、Caravaggio、Rembrandt、Rubens、Velazquez、Ribera、Murillo、Goya、Mengs、Tiepolo、Gainsborough、Reynolds等等。由于展品众多,而我的美术水平很低,又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可能一一细览。于是我根据官方指南,看了160幅主要名作,同时走马观花地把每个展室多浏览了一遍。就这么粗略地看看,也花了近五个小时。
西班牙画派的早期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也包含一些王室贵族的画像。这和欧洲其他画派并无二致。据我这近五个小时的观察,虽然受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绘画风格的影响,西班牙画派有其独特之处。(纯属胡说八道,回去得好好看书)
西班牙画派的一些作品极其注重空间布局、透视和细节。画中画、通过窗户展示空间层次、通过人物的姿势划分空间等层出不穷,如Mantegna的The death of the Virgin,Ribera的Jacob's Dream,Velazquez的LasMeninas等。同时,许多日常生活的场面和细节都被入画,如Velazquez的The Drinkers和The Forge of Vulcan,Sanchez Cotan的Still Life with Game, Fruit and Vegetables等。这些在欧洲近代绘画中是独树一帜的。
西班牙画派的一些画家运用色彩的技巧非常独特,如Greco和Goya。此外,西班牙比较早就开始裸体入画。Goya的The Naked Maja堪称一绝。我在The Naked Maja和The Clothed Maja这两幅画前呆了好一会儿,真是两幅极品。
在西班牙画派的三大画家Greco, Velazquez和Goya中,我最喜欢Goya。我特别喜欢他的色彩运用,如The Parasol和The Four Season等。Goya对人物的传神描绘也让我惊为天物,如他的The Naked Maja和The Family of Charles IV等。我个人不太喜欢Greco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使用黑色太多。这完全是个人的偏好。除了这三个画家外,我还特别喜欢Rubens的画,如The Three Graces。他的画大都充满了平静祥和,有一种写实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得到的美。
从普拉多美术馆出来,已经是傍晚七点多了。虽然饥肠咕噜,但还是觉得在粗糙的生活中难得有一点精细的美。很期待六月底七月初到卢浮宫。
Friday, April 24, 2009
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马德里的菜似乎比较咸,而且以煎炸、腌熏为主,不太健康。
我们吃了著名的海鲜炖饭(paella)、水煮腌熏的肉和肠子、海鲜煎饼、炸鱼、炸海鲜、炸腌熏猪肉、和西班牙是焖牛肚。全是肉,没有青菜。这顿晚饭吃的肉比我平常一个星期吃得还多。
喝的是西班牙果酒(Sangria),度数很低,容易入口。Wikipedia 对sangria有如下介绍(吴语版本)。
生个利亚(sangría),是原产西班牙、葡萄牙个一种水果酒,该名字从西班牙文sangre来,意思是“血”,主要也是因为颜色是腓红个。 伊主要原料是:
因为原料配方弗同,各种“生个利亚酒”个烈性也是弗一样。
Thursday, April 23, 2009
马德里开会
做王子王妃也挺不容易的,整天有一群保安围着,很不自由。在coffee break的时候,虽然说是王子和王妃与大家共进咖啡,但保安人员为成两圈,王子和王妃只能和特定的贵宾接触,别人根本进不去。顺便说一下,这是我第一次开有保安的会。进出会场要凭证。第一天要提前到达并安检。在10:15到11:30之间附近街道还封锁,任何人不得进出会场,搞得挺不方便的。
与上个月末在上海开的会相比,这次会议紧凑多了。一天下来,听了一个keynote speech,一个panel,三个sessions(9个论文报告)。好在大部分的文章都比较好懂,报告的人多数都神采飞扬,还算比较有意思。
第一天的晚上是reception。有一个小型歌剧。一位彪悍的西班牙大妈在台上跳着踢踏舞,咿咿呀呀的唱个不休。可惜台下的人大都听不动,而且饥肠咕噜,就盼着赶紧唱完可以开吃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赶紧打听在哪里吃晚饭。才知道大会宴会不包含在注册费里,要特别购买,而且已经售罄。注册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点。非常郁闷。八个同样郁闷的同志一起到downtown走了一圈,大吃了一顿,喝了不少西班牙果酒。半夜三更又到了王宫外转了一圈,打着饱嗝坐上地铁回酒店。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初到马德里
飞往巴黎的航班晚上8点起飞。机组空勤很快地派发了晚餐,大部分乘客很快就入睡了。一觉醒来,已经是东部时间十二点多了,窗外正是欧洲的黎明。宝石蓝的天空,天边有一丝红色。由于飞机的相对运动,五分钟的光景,天空就全亮了,犹如放了日出的快进镜头。
要求候补早一个航班。法航的服务小姐很幽默地说:没问题,如果你重新买票。于是在机场晃荡了三个小时,拜读完我的学生的一篇大作。总算可以登机去马德里了。
在飞机上抓紧时间又睡了一觉,已经快到马德里了。从机窗上往下看,一片平原。今天是晴天,黄土日照下温度高,促使其流急剧,飞机有些颠簸。不一会儿,飞机就降落在马德里机场了。
我真的是在马德里机场吗?机场很安静,人很少,以至于我都不太确信我是在西班牙的首都机场。拿上行李,很方便就坐上了地铁。一站就到了西班牙国家会展中心。我的酒店就在会展中心边上。
马德里是晴天,万里无云。摄氏十七八度的天气,微风吹来,很舒服,人也一下子懒散下来。马德里天黑得很晚,因为它本身和格林威治线很近,但用的却是巴黎时间。坐在一家饭馆里,点了一个牛排。上来的是一块很大,但切得很薄的牛肉,两个煎鸡蛋,和一把炸土豆条。和三个朋友一起聊到当地时间晚上十点,撑撑地回酒店睡觉。
Wednesday, March 4, 2009
中国总领事馆有感
好处:大厅里增加了好多座位。
坏处:座位几乎多坐满了。
好处:都过了十点了,竟然还能拿到号。
坏处:前面有一百五十人,保安说要等两小时。
好处:附近有一家大书店。
坏处:买书花了一百五十多块钱。
好处:排队的时候也有东西可以打发时间了。
坏处:十一点半回到总领事馆,前面竟然还有一百多人。
好处:保安说了,只要拿到号的都会办。
坏处:还得再等两个小时。
好处:很难得见到这么多中国人。
坏处:怎么两个窗口中的一个去吃饭了?我也有点饿了。
好处:真好,竟然没有两个窗口都去吃饭。
坏处:都快两点了,则么还没到我啊?
好处:我都不怎么觉得饿了。
坏处:两点半还有个会呢。
好处:两点十分,总算到我了。
坏处:什么,我少带了份文件? 网上可没说要啊!
好处:可以取件的时候再带来。
坏处:过几天取件的时候还需要再排队。
好处:取件的队短,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坏处:我彻底赶不上两点半的会了,学生到处找我。
好处:他们没有报警说我失踪,之后还非常理解地安慰我。
不同的人之间说同样的一句话
“为什么在你小的时候,我不用担心你,但现在你越来越大了,我倒反而天天不放心你呢?”
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下都有用,但意思不太一样。父母可以用这句话来教训日渐长大的孩子。长大了的孩子可以用这句话来关怀日渐变老的父母。更绝的是,在情侣和夫妻之间,这句俏皮话可以巧妙地传达心意,还带有几分幽默。
Sunday, March 1, 2009
我的新玩具:意大利 Mocha 咖啡壶

不甘心。倒掉咖啡渣,洗干净咖啡壶,重来一次。这次,我稍微平整了一下咖啡粉,拧紧了壶。只需两三分钟便听到了咖啡滴进壶里的声音。再过了一分钟,掀开盖子,一杯香浓的意大利 espresso 便已经做好。尝了一口,味道跟我办公室里的 Krups Espresso 咖啡机做出来又很不一样。
以下关于 Moka 咖啡壶原理的说明引自http://www.foreveritalia.com/cultura.php?nav=3&lingua=2&sel=5&sel2=4
MOCHA COFFEE-MAKER: THE REVOLUTION
The origins of this coffee-maker date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people claim its paternity with several patents filed in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coffee-maker has spread everywhere, especially in Italy and Spain, where it replaces any other domestic device for coffee making. This product is very successful due to the association of several reasons, such as being easy to use, extremely reliable and able to prepare an unequalled drink in terms of taste and aroma and, what’s more, at a reasonable price.
The Mocha coffee-maker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l revolution since, before its launch, all the other coffee-makers obtained coffee through water boiling. Conversely, in a Mocha coffee-maker, due to a specific thermodynamic phenomenon, water goes from bottom to top at a pressu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mething that enables it to beat the force of gravity and the resistance opposed by the coffee in the filter, but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boiling point. These are the ideal conditions to extract the aromatic substances and the oils contained in coffee, thus obtaining the inimitable drink that we all know.
Sunday, February 22, 2009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贺年用语
“财(裁)源(员)”现在是个敏感的词,还是少提为妙。哈哈。
让我们在牛年,
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开心就好!
实在精妙,共勉共勉。
补记:刚收到以下紧急通知,需要马上深入领会、贯彻执行。
紧急通知
今年拜年禁止说以下内容:“裁员广进”(财源广进)、“裁员滾滾”(财源滚滚)、“薪饷四成”(心想事成)、“遭裁禁饱”(招财进宝)
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一个有意思的句子
不知不觉,又要过年了。
后记: 昨日读到一则笑话如下。
“某高校大学生春节欲归家,往车站买票。硬座卧铺皆不得,只站票有余。生遂曰:‘给我一张无座的车票’,售票员拒绝。生大惑,‘为什么?’售票员严肃的说:‘上头决定,层层领导严令遵守,基层人员不得违反,一个重要的承诺:今年春节,我们坚决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Friday, January 16, 2009
雾
冰雪天成本圣洁,
雾云仙驾更轻灵。
似山似水因人愿,
趋后趋前无定形。
山色素装作水墨,
天光灿烂幻华亭。
踏云才见骄阳好,
破雾方知万里青。
Monday, January 12, 2009
Sunday, January 11,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7)
总体而言,好菜都应该是色香味俱全。舌头、鼻子、眼睛是从美食中受惠最多的器官。但是,美食的精妙就在于不同的菜式能让人体不同的器官获得独特的享受。例如,吃北京的爆肚,主要是牙齿的享受。品尝爆肚,就是要感受牙齿切磨爆肚时那种咬时脆,咬进后嫩的感觉。又脆又嫩,妙不可言。
吃什么菜,耳朵能受用呢?我首推炒螺。要制作一盘好的炒螺,颇费功夫。首先,买回来的螺丝要先养上两三天,等螺丝把肚子里的泥都吐干净了,吃起来才不会掺牙。之后,把死的螺丝扔掉,用小刷子把螺丝外壳刷干净,用刀剁去螺丝的尾尖。这样,在炒的时候味道才能进到螺肉里。
炒的时候,要先把调料(干辣椒、花椒、姜、蒜、豆豉、酒糟和少许猪油)爆炒,然后倒入螺丝和少量水。螺丝不太容易熟透。因此,要把锅里的螺丝不断翻搅。螺丝和锅之间以及螺丝互相之间碰撞的哗哗声,悦耳动听,这就是耳朵的享受了。悦耳的炒螺声加上调料的香味,引人唾涎欲滴,是炒螺小摊吸引顾客的法宝。
翻炒到螺丝熟透,厣脱落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也有讲究。拿起一个螺丝,先从尾部轻轻地把螺丝里的汁液吸出,同时也使得螺肉紧紧地堵住了螺丝尾部的孔。然后,把螺丝换个方向,从头部轻轻一吸,螺肉就能吸出来。有经验的食客都知道螺肉最好吃的是头,中部和尾部有螺仔和内脏,不宜食用。因此,当螺头被吸出后,轻轻一咬,中部和尾部就留在螺壳里,干脆利落。
炒螺一般可以选择田螺或石螺。田螺个大,肉多。石螺个小,肉也少得多。吃石螺的人多,吃田螺的人少。为什么呢?炒螺一般用来打发时间,而不是填饱肚子或下饭。三五好友,边吃边聊,能耗上几个小时,主要是享受那味道、香气、和炒螺的声音。石螺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生一碗,熟一碗,吃完之后还有一碗”,这就是螺丝了。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6)
牛羊杂碎汤是我读高中时候的挚爱之一。
我所读中学的前身是清末四大学府之一(窃自骄傲一下),整个学校被一条护校河围绕着。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所有高中部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吃饭是八个人一桌,饭随便吃,但菜只有一盘。时间一长,大家肚子里的油水难免就比较少了,溜到校外打牙祭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在校外公共汽车站旁,有一档牛羊杂碎汤很受学生的欢迎。一锅沸煮的牛骨头高汤,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付上三毛钱,老板就在一个漏勺上倒入一碟牛羊杂碎,在高汤里烫熟,盛到碗里,再加上一些吸饱了牛肉汤精华的萝卜块,满上骨头汤,上面再撒一些葱花香菜末和胡椒粉。热乎乎地吃上一碗,既解馋又暖身子,吃一次的油水能顶上一个星期。老板体谅学生穷,只要付上一毛钱,就能买一碗高汤萝卜。虽然没有牛羊杂碎,也很解馋。所以,从早到晚,总有不少的学生光顾。
后来才知道,牛羊杂碎汤高胆固醇、高脂肪,是非常不健康的,现在也不敢多吃了。
Friday, January 9,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5)
猪红,也就是猪血。今天看来,猪红汤和芝麻糊再平常不过了。但回到20年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猪红汤和芝麻糊竟然是全城流行的街头小吃。
卖猪红汤和芝麻糊的设备很简单:一个桶装原料,一个桶装水,再加一个炉子、几副碗筷、几张小板凳。全部家当可以架在一辆自行车上,推起来就走。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路口,两三分钟就能把摊子架起来,非常快捷。
在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的日子里,猪红汤和芝麻糊的香气远远飘来,非常诱人。记得多年前看南方芝麻糊的广告,似乎还能闻到那股香味。
猪红汤和芝麻糊有绝好的市场定位。在那个年代,吃零食的闲钱是不多的。所以,东西必须得便宜。什么宫廷小吃或红楼小吃之类估计很难形成市场规模。猪红汤和芝麻糊每碗只卖一毛钱,不少人还是能偶尔消费得起的。其次,要在市场流行,得有足够多的摊点同时在卖。那时候还没有连锁店。国营食堂或饭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猪红汤和芝麻糊制作简单,脑袋含水量不太高的人看一眼都能明白,回家三下两下就能凑齐一个摊铺所需的器材,没几天就可以开张。第三,猪红汤和芝麻糊不是什么大菜,平均制作水平大致稳定,顾客不太会专门跑五里地去追捧某位大师傅。只要在有人的地方支起一个锅,都能多多少少有些生意。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创业成本低廉,产品受市场欢迎,市场门槛又低,因此一度有许多流动的摊点,成为城里的一道风景。
现在,猪红汤和芝麻糊的流动摊点已经没有了,只有记忆中还依稀飘荡着那热腾腾的香气。
Tuesday, January 6, 2009
Vancouver 2010志愿者第一关
至少可以玩一下第一关。
Monday, January 5, 2009
上课的第一天,学校因下雪关闭
铲雪花了近两个小时,driveway两边已经各堆起了一米多高的雪墙。看着屋顶四五十厘米的积雪,很担心是否会把房子压塌了。院子里的树木被压得全走了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原。
对门的小妹妹好不容易才把车从雪坑里开出来,折腾了半小时,还是开不上小路的坡,上不了大路。她想把车停回到雪坑里,来回几次都在打滑。正巧我在铲雪,帮忙铲了不少,又费了不少周折,总算停进去了。但司机一边的车门却被雪挡住了,她只好从另一边的车门爬出来,多少有点狼狈。
打开收音机,几乎全部都是关于路面积雪,道路难行的报道,以及无数听众抱怨市政府没有好好铲雪的电话。
雪暴已经持续三个星期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象小工兵战士似的,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一个小时铲雪。今天,收音机还建议大家改变观念。不要等雪停了才铲,而是一有空就去铲。我怎么听怎么觉得那家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忽然发现,一个多小时的铲雪劳动已经不觉得太累了。坚持锻炼就是有效果。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
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呢?
Sunday, January 4,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4)
一道好菜应该给人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在我读初中的那三年,开煲狗肉给了我许多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但我却从来没有在味觉上感受到,因为我没吃上过。
每天上学,我都要骑车贯穿整条吉祥路(那时候还叫教育路)。教育南路是那时候广州市有名的开煲狗肉的集市。每到冬天傍晚四五点,许多大排挡就在人行道上和马路边上支起小桌子,摆上小板凳,升起小炭炉,就等着客人落座了。一条短短的教育南路,也就两三百米长。两边都摆上摊,少说也有一两百个炉子。
俗话说得好,狗肉滚(煮)三滚,神仙企(站)唔(不)稳。我一般五点来放学,饥肠咕噜,骑车贯穿整条教育南路的时候,第一轮的食客正落座开煮,香味飘满了整条街。那可真是目不暇接(其实看哪一锅都挺诱人的)、香气扑鼻,大家骑车的速度通常都得慢下来。食客、大排挡的伙计、过路的看客(其实不只是看,还带闻),把路挤得熙熙攘攘,很是一景。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Friday, January 2,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3)

云耳冬菇蒸鸡腿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虽然生活有所改善,但吃鸡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每年也就两三次吧。在市场上,鸡只能整只卖,或者在家里养。一只鸡只有两条腿,因此,在那个年代,鸡腿是美味佳肴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外籍人士带外币到国内,换到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如果有境外汇款,除了能收到等值的人民币外,还能拿到侨汇券(见图,http://www.lqooo.com/data/upload2/remote/20070601/4_Br6ZgX.jpg)。这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可是宝贝了,因为用它们可以在侨汇商店购买市场上稀缺的商品,如永久牌和凤凰牌的自行车、缝纫机、花生油等。因此,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都有黑市买卖。
我们家弄不到很多的侨汇券和外汇兑换券,买不了大件商品。每次弄到一点,就可以去买上一两斤鸡腿。那时候,冷冻鸡腿单卖可是新鲜事。想想看,很少能吃上鸡的人们看到一纸箱一纸箱的鸡腿,唾液分泌得有多活跃呀。
净吃鸡腿还是太奢侈了。我妈就经常用云耳(即黑木耳)、冬菇、黄花菜和切成小块的鸡腿蒸上一大盘,很有视觉冲击作用。黄花菜虽然很便宜,和鸡腿块蒸在一起,吸了鸡肉的味道,非常解馋。
云耳冬菇蒸鸡腿是我在那个年代最向往的菜之一了。
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2)

韭几是一种很便宜的蔬菜,现在吃的人甚至是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韭几叶子长在直的藤条上,用手一顺,叶子就全掉下来了。
韭几叶适合做汤,味道鲜,稍带点苦。如果能加上一些肉片,味道就更好些。有人问韭几菜到底长啥样。好不容易找到一幅照片(http://i1.dpfile.com/2008-11-10/1154304_b.jpg)
小时候吃了不少韭几菜,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韭几菜很便宜。我读小学的时候,负责全家的蔬菜采购工作。每天中午放学,负责花一毛钱买全家一天的蔬菜。韭几菜一般才三分钱一斤,自然是一个好选择。(那时候,买肉要肉票。因此,只有早上我妈给我一张肉票,我才能去买上几两猪肉。一个月买不了几次。)其次,我从小就喜欢吃有嚼头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叫粗纤维,是好东西)。韭几菜纤维很粗,自然合我的口味。最有意思的一个原因,是只要把韭几菜藤插在土里,三四天后还能长出新的韭几叶子。买一次,能吃上两三次。经济倒不是我的主要考虑(我那时候还小,反正每天都有一毛钱买菜,不担心经费不足),我主要是觉得种菜很好玩,而且在三四天就能有收获,多有成就感呀。
炸春卷
印象中,小时候买肉并不太难,只是要凭票而已。买鱼就要难得多了,不但凭票,而且鱼档在白天总是空的,必须要起大早排队。有一次,我自告奋勇去排队买鱼。大概四五点起的床,来到市场的鱼档前,已经有十来个人在排队。那时候大家也很讲信用。摆块砖头也就算我排队了,绝少冒认或把别人的砖头踢走。我摆上一块砖头,就在市场上跑来跑去玩,不时回来看看砖头还在。早上七点多,我爸带着鱼票和钱来了。买鱼这样大的买卖,一般还是需要家长来成交的。
为了表扬我起早贪黑为买鱼所作的贡献,他掏出五分钱让我自己买早点。那时候,很难有机会自己选择吃什么早点。我拿着五分钱,在一家点心铺的橱窗外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不好该吃什么。最后,一下狠心,给我来两根炸春卷。那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春卷了。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读《南渡记》和《东藏记》
首先说主题。《南渡记》描写了一群北平的知识分子对国破的亲身经历。作者以日本鬼子入侵北平前后若干知识分子及其家眷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日军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不同的人对生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整部小说并没有什么大场面的描写,但一堆小事凑在一起,把整个国破的过程及其对人们心灵的冲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对一些人物的处理很恰当。以凌京尧为例,小说并没有把这个沦为汉奸的知识分子描述成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反之,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懦弱的普通人。凌京尧内心里也反对日本人,但当刀子架在脖子上时,便非常不情愿的投降了。我相信,不少汉奸都可能是这么来的。反过来看,对于在沦陷区的知名人物而言,要不当汉奸,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东藏记》则描述了北平的大学在昆明继续办学的故事。最为传神的是一群小孩在战乱中成长的过程。也许,作者已经把她自己也融为了其中的某位小姑娘(嵋?)在这一集中,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和对延安苏区的不大信任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民政府当局腐败。另一方面,延安苏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又使他们感到不安。作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能大胆地在作品中表现知识分子的这种迷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东藏记》获2005年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
再说人物。这两部小说塑造了约四十位不同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有近十个。虽然《东藏记》的后半截比较集中在嵋的身上,但其他的人物也表现得很生动。最为有意思的是作者总能够用一两件小事把一个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例如,作者通过尤甲人和姚秋尔添油加醋、摆弄是非的二三事就把一对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精英描写得活龙活现。
最后说人物关系。四十个人物就能有上百个两两关系。读者两部小说的时候,记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对读者认真程度的检验。在《东藏记》中,一群小孩逐步成长,步入青年。其中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很难把握的。作者恰到好处地布下了引子,下一步的发展也许在《西征记》中体现吧。
《野葫芦引》的后两部(《西征记》和《北归记》)还在写作当中。如果能够完成,这将是一部反映整个日寇入侵、长期抗战和胜利光复的完整巨著。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1)
蒜头蒸肉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外婆带着我们一群外孙。在那个特殊年代,肉是严格限量供应的,很难吃得上。蒜头蒸肉便是我们很向往的一道好菜。外婆总是让我们一起剥蒜,热热闹闹的,能折腾上好一会儿。然后,加上一点肉,在饭快好的时候,放进饭锅里,饭熟了,菜也就做好了。一盘蒜头蒸肉,其实主要是蒜头,肉是很少的。一拨小孩吃饭,最兴奋的是抢菜。如果能抢到一个大蒜头,那是很牛的。
伊面
还是在我小的时候,大姨妈很喜欢给我们弄新奇的东西吃。记得有一次,大姨妈一高兴,决定带我上馆子。我们来到了一家面馆。大姨妈给我叫了一碗手拉的伊面。那是我第一次吃伊面。除了口感很有弹性以外,最奇特的是面很粗,但很松。从中间咬开,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小孔。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还错以为伊面是通心的。
后来,第一代的快餐面都号称是速食伊面。但吃起来,比我记忆中的那碗伊面差远了。
(待续菜单)
韭几菜汤
云耳冬菇蒸鸡腿
猪红汤
开煲狗肉
牛羊杂碎汤
炒田螺/石螺
上海咸豆花
交大素菜包子
葡国鸡
油炸臭豆腐
咸鱼鸡粒豆腐煲
油炸薄荷叶
芥菜芋头汤
北大冬瓜丸子汤
盐焗鸡腿/三文鱼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节日贺语
一位在Edmonton 的朋友说:“You haven't seen anything yet. Edmonton is suffering from a 10 days strait below -25C every single day. They announce finally a warm up for tomorrow, a nice -18C.” 我顿时感到无比温暖。
“We will also have white Christmas this year. But we will be in Orlando, Florida for the New Year”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May be you bring the cold from Buffalo to Vancouver.” 知道了,我的寒假作业还得有一篇深刻检讨。
“ we have too much snow here, non-stop and I have to shovel all the time (already an expert).” 熟能生巧,怪不得老兄能自己办公司。
“We already had 3-4 snow storms. I am already tired...” 嗨,同为天涯沦落人。
“You have gotten used to staying in a nice area and forgotten what snow looks like. Now it is a good time to refresh your memory of Buffalo ^_^” 明白了,我的检讨还得再加500字。
一位在加州海边的朋友说:“I envy you for the new scenery (unlike ours)!” 我对“审美疲劳”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Here in Dallas, it's warm and pleasant, although a road shooting just happened and two died. America!” 真惊心动魄!还是只下点雪好了。
“We are here in Singapore,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24-32 degree Celsius:) With some artificial snow in our Orchard Road:)” 我们也想在冬天到夏威夷或 Las Vegas 享受出汗的感觉。
“Glad you are surviving and enjoying the snow!” 泪流满面,虽然铲雪后浑身肌肉酸痛。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we are having a very hot Christmas at Brisbane. We have to switch on the air-conditioning to survive.” 是你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了。我们现在的话题是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no snow around Sigma Building of MSRA. Maybe it is because that MSRA is the hottest lab and the snow thaw in the sky before it gets to the ground:)” 听听,这就叫底气。
一位在中国的朋友说:“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s for the prize cutting and bought a lot of stuff, including a small Christmas tree,” 谁说全球经济衰退的?
“In general, AZ is a warm place in Winter, but we have rain these days.”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全球气候变化也不例外。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告示一则
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
我并不能苟同“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虽然不少读书人都面子上挂着追求公平的幌子,但内心当中,其实与常人无异。或者说,读书人读的书多了,反而更懂得掩饰了。其实,学术圈也是一个江湖,其中也有江湖大盗,大奸大恶。圣人君子是少而又少的,最多的是凡夫俗子, 他们多行小善小恶,鲜有大善大恶。绝对不要想象只有高尚的人才会去做学问研究,或者做学问研究能使人高尚。研究也不过是一种谋生糊口的方式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研究职位一般都能温饱无忧,于是更多人趋之若鹜,使得这个江湖更加鱼龙混杂。
在我看来,公平实质上是一个个人理念。它综合反映了个人社会文化背景,性格和个人经历等的许多方面。看看频繁的国际冲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平的定义是因社会文化背景而异。公平的定义也和个人性格有关。比较好胜的人和比较懦弱的人自然对公平有不同的期望。个人经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公平的理解。一个长期特权者也许认为特权的削弱就是不公平,而一个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也许认为地上捡到的一块钱都是上天的恩赐。
公平并不是专给读书人讲的。反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对公平的理解和期望。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公平。读书人对公平也许有比别人更多的话语权,但读书人在公平的问题上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更多的道德优势。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冷 -- 可怜的杜鹃花树
杜鹃花四季常绿,花期很长。通常四五月开始开花,能持续两三个月。杜鹃花盛开的月份,是院子里最漂亮的时候。不但如此,杜鹃花树通常在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挂上来年的花苞,在冬天很是给人希望和鼓舞。
杜鹃花过冬很有意思。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杜鹃花树的叶子会卷起来,大概是减少散热面积吧。天气越冷,卷得越细。昨晚是这里四十年来最冷的一个晚上,气温低至-15.8摄氏度。今天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杜鹃花树的叶子都可怜兮兮地卷成细细的长条。乍一看,象树上挂着粗粗的松针。明天还将有一次大风雪。我不禁为这些杜鹃花树能否挺得过这次空前的寒潮而担忧。
天气快回暖一点吧!其实,我们并不介意圣诞节没有雪。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改文章
近两三年来,学生们的水平日长,我花在修改文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痛苦也越来越深。一开始,我经常推倒重写。后来发现,这并不是正道。首先,这是对学生工作的极大不尊重。人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写成的东西,片刻间便荡然无存,多伤心啊。王力先生说得好,“文章是自己的好,xx是xx的好”(学学古人,后半句不说了,自己查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文集》)。其次,学生并不能从我重写的版本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我的思路可能和他们原来的思路并不一样。于是,学生在写下一篇文章的时候,重蹈覆辙,而我则愈加懊恼。
近来,我尝试改,而不是重写。个中苦痛,难以名状。首先,我要变成一条钻到学生肚子里的虫子,体会到他们的写作意图。这就要克服思维定式和差异,绝非易事。其次,在改的时候,要尽量用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角度,不能露出越庖代俎的痕迹。这又谈何容易。舞文弄墨,最不爽的不外乎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尽情挥洒了。
什么时候改文章才能变成和写文章一样充满乐趣呢?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雪
第一次见到雪是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其实只是很小的飘雪,持续了几分钟而已,落到地上已经全化了。一拨南方的毛孩儿却非常兴奋,毕竟是第一次看到雪嘛。我们跑到空地,小心地用手接着一两朵小雪花。雪花落在手上,瞬间便融化了。我们却努力把握这短暂的瞬间,验证从书上学来的雪的概念。雪花居然真的是六角形的。
后来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看雪的机会也多了一些,一年总有那么两三次吧。然而,我并不喜欢北京的雪,因为我不喜欢北京冬天的风,而印象中北京的雪和风总是接踵而至。无论人怎么缩成一团,北京冬天的风总是能找到你的袖口、衣领,从那里钻进你的衣服里。
我在北美的第一个 interview 也跟雪有关。正值十二月,当我兴高采烈地去订机票的时候,卖票的老太太坏笑了一下,"oh, you are going to move to London",不解。后来,当我的航班因暴风雪被取消,航空公司雇了一辆车把我从 London 送到 Toronto 机场的时候,才感受到风雪的威力,明白老太太为什么坏笑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我在北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在一个著名的 snow town。在从当年十二月到次年四月的 "interview season",我跑了不少学校。遇到了好几次暴风雪,因而理所当然的排除了一些地方。当我到这个 snow town 的时候,是农历正月初一,竟然没有下雪!虽然路边有一些积雪,但气温不低,地面上露出了绿草。当地人也很爽快,当场就给了 verbal offer,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我也就基本上决定了。后来才知道,这个 snow town 虽然一年有6个月下雪,但每年二月总有两个星期不下雪,而且回暖到能看见绿草,也让扫雪的人喘口气。我们也经常把最好的申请人的面试安排在那两个星期。
还有一件趣事。这个 snow town 通常在四月下旬才下最后一场雪。最后的一场雪虽然不小,但由于气温已经不低,通常很快就化了。习惯了以后,其实没什么。但对于不知就里的人来说,却可能如天方夜谭。对一些人而言,四月底还飘雪,哪怕不是窦娥般的冤情,也是挺可怕的。我们就曾经在四月底面试过一个人。不巧,正好下雪。我们都能看出来,他从下飞机的第一分钟起,就盼望着回家的飞机。
Snow town 的人还喜欢和北岸的城市比。Snow town 虽然雪多,浓冬的时候每星期一次,但每场雪都要化得差不多了才下下一场。而北岸的城市则很冷,行人路上的雪积得象小战壕似的。当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是自我安慰了。
近来有句话,“屁股指挥脑袋”,说得很对。当我住在 Burnaby 山校园的时候,每当下雪,走在路上,总觉得银装素裹的校园很美。于是,从来不在乎雪下得很大。甚至以山上多雪为傲。后来,住在山下,下雪时开车上下山总是战战兢兢。在铲过三次雪后,铲雪便是责任更甚于乐趣。于是,雪便不是那么可爱了。记得有一个周日下午,我妈站在窗前看飞雪,高兴地说,“我们来看这雪能下多大”。我心里打鼓: 我明天一大早还得铲雪上班呢。咳,我总是那么叶公好龙。
Monday, January 7, 2008
《苹果》与“Charlie Wilson's War”
昨天,看了“Charlie Wilson's War“。一开头就是在拉斯韦加斯泡澡喝酒,并有全身裸露镜头和多个露点镜头。这些不必要的镜头活生生地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歌颂美国支持阿富汗人民反对入侵者,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变成了三级片,剥夺了美国广大青少年一次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机会。美国广电总局应“对参与该片拍摄的制片人、导演及相关演员,则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作出深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