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6, 2012

“Success ... i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fe.” Are you sure?

Michelle Obama said with tears in her speech, "Success isn'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It's about the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fe."  Logically,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here.

First of all, some differences are good, and some differences are bad.  Yes, Obama and his government have made many differences in many places in this planet and in many people's lives.  Not every difference made is good.  At least we should say "It's about the GOOD difference you make in people's life".

Is a difference good or not?  The answer is of course subjective.  There is no universal ground truth.  It depends on whom you ask and how you ask.  That is exactly why we need politicians to deliberate data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at is the major part of the candidates' job.

Does everyone's life need a difference?  The leader cross Pacific Ocean said, "不折腾", meaning "don't sway, keep the predefined direction".  In the last 4 years, Obama's government and Hu's government fought with each other on many cases where one party wanted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the other one wanted to keep the established advantage.  By the way, Obama's government is not always the one that would like to make a difference.

Last, what is a difference after all?  The world is evolving and differences happen all the time anyway.  Our world have many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in the future, but we can only experience one of them.  Then, the whole point in Michelle Obama's statement is the difference the party she represents wants to see.  Is that subjective after all?

In no means I want to say Michelle Obama is a bad speaker.  Instead, she is such a good speaker, as good as her husband, that, more often than not, too good to be a president.  :-)

Friday, August 3, 2012

“白岩松 我所经历的北京 我所看到的伦敦”

一篇实在的短文。


白岩松 我所经历的北京 我所看到的伦敦

      先说说几个名字吧,几个这几天处于风口浪尖的名字。叶诗文,于洋,王晓理。在
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说这场风波之前,我想先谈谈四年前。四年前的北京开幕式,
有外国同行善意问我,开幕式为什么没有关于毛主席和革命的内容?我和身边的同事都笑
了,但笑得并不轻松,在中国媒体人日益开放,包容的今天,试图用新闻的眼光去报道新
闻时,外国媒体对红色中国的解读掺杂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误解反复纠缠,中国的身
影愈发模糊。

       四年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当然,这
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不然我们不会说奥运经济,不会说金牌战略。但金牌战略错了吗?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说得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两个领域,竞技体育的目的就是拿
金牌。仔细一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职业运动员,奥运金牌包含了他一生的泪水汗水与坚
持,你告诉他,参与第一,友谊第一,那运动员用什么去支撑四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日夜
苦练呢?但很不幸,西方媒体以及部分国人却始终抓着中国所谓的金牌战略不放,大谈美
国,英国的大国心态。但当聚光灯对准美国时,我们难道会对科比,詹姆斯说,总决赛好
好放松,重在参与吗?荒唐可笑不是吗?而当英国连续四天无金时,网上批判声铺天盖地
,甚至视卡梅伦首相为瘟神。其实,在对待奥运,对待金牌的态度,所有国家都是一致的
渴望,而西方媒体往往宽己严人,他们在指责朝鲜运动员只知道为国争光,指责中国运动
员是机器人的同时,却忘记BBC奥运前专门推出的纪录片《戴利---为不列颠而跳水》。



  四年前的开幕式,是张艺谋导演和团队呕心沥血的制作,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开幕式,
其间的艺术手法令人瞠目结舌,表现主题恢宏磅礴,还原了中国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但伦
敦奥运会后,我们却听到来自同胞的不和谐声音,他们认为伦敦开幕式给中国上了一课,
因为伦敦幽默,节约,懂得反思。我承认,伦敦开幕式是一场优秀的开幕式,但远谈不上
伟大。因为从头到尾我们很难看出这场开幕式说的是奥运主题,开幕式就是一场命题作文
,否则美国开幕式一定最好,因为美国可以把所有本国的影视剧,音乐堆砌在一起。观众
只要欣赏艺术本身就可以了。西方是现代文明的滥觞,但绝不代表在艺术领域有定价权,
不可能西方觉得幽默好,我们就去幽默,西方觉得反思好,我们就一定要在奥运上反思。
中国的强大是内在的强大,中国艺术有理由对蓬皮杜,对后现代,对安东尼奥尼说不!

      好,四年过去了,我们从过去的四年学会了什么呢?我们的形象依然不够伟岸,西
方媒体不理解我们的情形时有发生。我们的国民心态依然存在不足,我们会条件反射去质
疑自己的国家的一些东西,我们的思维定式告诉我们,只要是豪车出交通事故就是富无善
,只要官员略有出格就是官无廉。体育则言必谈举国体制,而丝毫不想弄清究竟什么是举
国体制,中国为什么要举国体制,西方又是怎么去做的。我们的民众神经脆弱而敏感。



       伦敦奥运会在我看来就是四年前种种元素的发酵,到了四年后,终于成为了一
场又一场风波。在孙朴之争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对韩国的揶揄。在吴景彪痛失金牌后,媒体人
将他痛哭“有愧于祖国”的情形无限放大,甚至编造假新闻。在易思玲首金的背后,我们
发现了首金和首铜喻丹的巨大落差。最近的质疑叶诗文服用兴奋剂和女羽第一女双被取消
资格毫无疑问是将中国推到了台前。在叶诗文事件中,我们如果大度点,会认为这是西方
的习惯性质疑,因为BBC曝光过FIFA丑闻,毁掉了西方世界的许多神。这是BBC的工作。但
如果我们严肃考虑,这次事件是一次选择性质疑,BBC为什么没有在菲尔普斯一己之力
拿下八枚金牌怀疑过?为什么那么多震惊世界的世界纪录没有怀疑过?飞鱼索普说得好,如果
这次是一个英国少女破世界纪录,就不会有那么多质疑。我们很遗憾,遗憾西方媒体号称
的自由新闻,却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我们很愤怒,愤怒这种选择性怀疑违反了新
闻的真实平等及时有效。当菲尔普斯狂揽八金时,中国媒体人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是一种
态度,更是一个民族的气节。

       中国女羽被取消资格,这件新闻不得不说是重磅炸弹,处罚力度之严,是历届
之最。我第一时间表达了愤怒,因为这是残缺的赛制决定的。而且在主流运动项目上,这几乎
是必然的选择。举个例子,当足球强队提前一轮出现时,往往派二队出战,这难道不是一
种消极比赛吗?只不过羽毛球没有替补,只能亲力亲为,打一场消极比赛固然过分,但取
消资格未免失之偏颇?接下来的问题,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什么女羽演技那么差。答案其实
很简单,因为韩国也想输,当你对手实力比你差一大截,还抱着必输的信念,你要怎么做
呢?赛马比快很容易,但是怎么比慢呢?所以女羽的将士们按照赛前部署,忍下了观众狂
嘘,忍下了奥林匹克精神的违背,只是为了自己不用过早手刃姐妹。却换来这样一个裁决
。女羽将士为不公平赛制埋单,为羽毛球救赎自己弱势项目的行为埋单。却换不来一丝的
理解,甚至我的同事新华社杨明还以<国羽丢人丢到家>为题进行批判。就像于洋赛后说的
,运动员的伤病你们懂吗?四年的艰辛说取消就取消?的确,体育需要讲规则,讲理性,
但不意味着要牺牲选手来成就规则,甚至在没有违反规则情况下取消资格。讲人性的体育
是最美的体育,所以埃蒙斯连失三届金牌依然被世人爱戴。我们期待更好的规则,更人性
的奥运。不希望看到弱势项目断臂自救,不希望我们的运动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四年了,中国进步了,但面对西方媒体的挑衅逼问,我们有点束手束脚,不敢直面质
疑,反戈一击。我们面对权利的丧失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对待自己的传统优势项目上
,我们球员忍受了一改再改的规则,观众却认为国羽 ,国乒拿金牌是正常的,不拿很
丢脸。这种心态令人心寒。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芮成钢说中国缺少大国心态。的确,北京奥
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快速崛起的中国,伦敦奥运,我们能否看到中国民众的崛起呢?

Wednesday, August 1, 2012

消极比赛罪

惊闻世界羽联决定以消极比赛的理由取消8名羽毛球员的奥运参赛资格。金钱又一次战胜了体育本身。

为什么这是体育本身的失败?体育的核心,是在规则的范围内争夺锦标。连在古罗马时期人类就知道搏击的时候要斗智斗勇。合理运用规则是体育精彩的一部分。

为什么是金钱的胜利?世界羽联与奥委会其实并不关心谁胜谁负或水平高低。整个事件的核心是观众不开心了,认为比赛不好看了。关键是票房会受到影响。可别忘了,是世界羽联与奥委会更改了赛制,增加了比赛的场数,根本目的是挣钱!

有意思的是,所涉及的两场比赛,对阵双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消极比赛,这充分说明了这两场比赛的艰险:真的不能赢啊!这好比在棋局中,双方互相弃子抢杀,能被认为是消极比赛吗?

如果消极比赛罪名成立,比赛不好看就是消极比赛,会引出一大堆问题。在一场可以平但不能输的比赛中,你不能死守,不能密集防守。这样会使比赛不好看,是消极比赛。正选队员在腿没断、胳膊没折前不能换下场,否则是消极比赛。如果体育精神能激励我们做别的事的话,你不能把弱一点的论文投到弱一些的杂志或会议上,否则是消极比赛。随便一个文物展,中国和法国要么不参展,要么就得把整个故宫和卢浮宫的国宝都搬过去,否则是消极比赛。参加慈善拍卖,你得把全副身家都压上,否则是消极比赛。夫妻俩拌嘴,你不能闹着玩、怜香惜玉,否则是消极比赛。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都不能用。什么以退为进、兵不厌诈都是消极比赛。

还好,我已经老了,不用参加比赛了。

Sunday, June 3, 2012

申请国航和南航积分卡的经历

最近为我的父母和岳父岳母申请国航和南航的积分卡。过程很痛苦,不吐不快。

首先,网站申请不太好用。想通过北京的一台电脑在网上申请国航积分卡,每次提交都说是“system currently is not available.  please try later”。通过网上申请南航明珠卡,要接收一个验证码。给学校的邮箱,收不到。赶紧注册一个sina.cn的邮箱,还收不到。打电话到客户服务,说邮箱收验证码很麻烦,很多邮箱都收不到,可以试试163.com。再注册一个163.com的邮箱,还是收不到。这才明白,客户服务所说的邮箱收验证码很麻烦的意思是此路不通!我真愚钝啊。

其次,积分卡需要手机号。我说我没有手机,服务小姐就象考古学家发现了10万年前狗的化石一样:你怎么能够没有手机呢?这是不可能的。我顿时无语。

此外,国内网站的验证码设计得很有意思。大概是国内模式识别的技术太高超了,光让输入图片中的字符已经不足以证明用户是一个人。当我注册163.com邮箱时,验证码竟然是“象和蛇哪一个是在十二生肖里?”

在北京花了一个多小时,国航的卡总算申请到了。今天下午花了一个多小时,南航的卡还是没办好。只好等下回到大陆出差的时候借朋友的手机来半了。

忽然想起一个最近听到的笑话,稍微改一下:“我对系统可用性的不满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下一步,应该打幅度提高临界点。”

Monday, April 9, 2012

早睡好习惯

最近,我又恢复了早睡的好习惯。晚上到睡觉时间,女儿会准时爬过来,拖着我去找妈妈,或者拖着妈妈来找我,再不然就自己爬到床边,拍着床叫我们。总要我们都躺下了,她才肯睡。想偷偷溜出卧室?她看得清楚着呢,马上哭给你看,还真流眼泪。

Soul Mountain

Just read Soul Mountain by Xingjian Gao.  What it impresses me most is the author's skill of sharing with a reader many Chinese people's feeling in 80s.  The story itself is not important.

In addition to his superb writing skills, what made the novel a milestone is, to my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s awareness and recording of many Chinese people's real feeling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s in very early days.

Friday, September 23, 2011

我也来胡说一下中国的房价

不少人说中国的房价太高了,“在伦敦购买1套房平均需要花费一个家庭8.4年的收入,在纽约是11.3年,在中国重庆需16.3年,上海20.3年,天津21.7年,北京33.9年。美国对冲基金的分析报告称房产投资风潮席卷整个中国,出现甚于迪拜1000倍的房产泡沫。呵呵,好戏也许仅仅刚开头... ...”

在我看来,这个数据分析没有充分考虑上下文。在这个问题上,最大的上下文是中国物价和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高速增长。不妨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到模型里,再做比较。假定房价随通货膨胀上升。对一个通货膨胀只有3%的地区而言,一套房子十年后的价值才上涨34%。当年通货膨胀10%时,10年后房价上涨159%。当年通货膨胀为15%时,10年后房子的价格为原来的4倍。中国平均物价年增长率应该有至少10%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房价已经涨了很多,但还会有人承受。

房地产是地方政府和掌握特权的大型房地产商通过紧密而全面的利益网共同掌控的市场,同时又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方法面面。同时,房地产市场位于整个市场体系的高端,对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短期直接冲击相对较小。因此,中国房价的涨幅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于平均通货膨胀。这反过来又继续有力地吸引老百姓和社会游资的保值性投资,形成更大的价格支撑。买不起好地段、大户型、新房子的人,不得不买周边地区、二线城市、小户型的二手房。

只要中国政府和中国的经济体系不垮台,中国房价不大会就此止步。但愿我的分析是错的。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布书

朋友送给我女儿一本布做的书。女儿很喜欢,因为它既可以咬,又可以拽。看着女儿折腾这这本布书,好不吝啬地用她的口水在上面涂鸦,我不禁感叹,把玩具做成书的形式,也许主要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和期望。以后也能说,我女儿几个月就开始看书了。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永远是做生意的王道。

Monday, June 27, 2011

买高铁车票

我兴高采烈地走到一个票务中心的柜台前,毕恭毕敬地问:“小姐,你们这卖高铁车票吗?”“现在很麻烦啦,实名制了,不好搞啊!”绝了,她怎么一眼就看出我是黑人黑户呢?好郁闷啊!

Thursday, June 23, 2011

戏说神童

看到闺女正含着自己的四个手指头,我连忙说:“闺女,现在是几月啊?这样吧,你还不会说话,现在是几月你就露几根手指头吧。”女儿非常给力地傻乎乎地看着我,更加起劲地咬着她那四个指头。“大家看,她说现在是6月!神童啊!”只要足够的包装,谁都可以成为神童。

Saturday, January 15, 2011

My reading pattern has been changed

In these days, I love to and have to spend more and more time with my daughter. It leads to a fundamental change to my reading pattern. I just realized that I can manage to read much more from news 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even tweet more, using my iPod Touch. However, my serious reading of books and long articles has been dramatically reduced. Moreover, she helps me to spend more time to think than I did in the past.

I am sure more changes will come. For example, she is complaining more and more --- "Please concentrate on me, and don't be distracted by your small toy!".

Friday, December 10, 2010

Ph.D. 新解

小女刚吃完奶,总是气很多,需要反复burping,期间放很多屁屁。太太笑言,这也是个小Phd---屁很多。

Sunday, December 5, 2010

说说籍贯

早上醒来,躺在床上,忽然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中国的许多身份文件中,都有籍贯这么一栏,而在西方的身份登记中,通常只要求等级出生地和现居住地(或曾居住地)。大致想来,这也许反映了中国旧时代和现代(西方)社会人员流动程度的差异。

籍,在中国古汉语中表示一个家庭对朝廷担负徭役的类型,通常由其当家的职业决定。贯,是指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在人们的概念中,籍贯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祖居地。在中国旧时代,由于人员流动很少,确定籍贯也许不是一件难事。许多家庭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我猜想,籍贯一栏也就因此沿用下来的。

在现代生活中,人员流动频繁。记得有一个统计,美国人一辈子平均在6个州迁移。中国现代社会也充满了变化。上海居民中有多少祖籍是上海的呢?于是,籍贯就变得模糊和难以确定了。

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香港和台湾已相继逐步取消籍贯一栏,而采用出生地的信息。这是跟随西方个人信息采集口径的做法。

大陆采用以下规定:“按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如果籍贯都按以上规定严格填写的话,倒是非常有趣:我们会得到一个跨代的迁移链。

假定六代人:甲、乙、丙、丁、戊、己。根据规定,丙的籍贯采用甲的户籍,戊的籍贯采用丙的户籍。单从籍贯上看,甲、丙、戊形成一条链,与乙和丁无关。乙、丁、己形成一条链,与甲、丙、戊无关。

出生地、户籍和籍贯提供了对一个人迁徙的多个时间点信息:出生地、生育子女时的所在地(由子女的出生地信息获得)、和子女生育时的这个人的所在地(由孙辈的籍贯信息获得)。

当然,以上的数据挖掘框架是不太靠得住的,因为许多人在填写籍贯信息时并不严格按照规定来。

Wednesday, December 1, 2010

Crazy game players?!

Today, on the Amazon's page about "Adult Reusable Cotton/Poly Snap Diaper - Large - Fits 32" - 46", the computer game "Call of Duty 4: Modern Warfare Game of the Year Edition" is recommended. This looks funny!



Even funnier, there are some amazing customer reviews on the product. I particularly like the second review, "Now the call of nature doesn't interrupt the call of duty. No longer will i have to decide between a kill streak or a brown streak." --- it is so well written. :-)

Can you believe it?

%% Start Copy & Paste

13 of 14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review helpful:
5.0 out of 5 stars The only choice for real Gamers!, November 30, 2010
By
J. Smouse (mostly earth) - See all my reviews
(REAL NAME)
This review is from: Adult Reusable Cotton/Poly Snap Diaper - Large - Fits 32" - 46" - Each (Health and Beauty)
I buy this same product at a local outlet, Let me tell you, this is not only good for COD4, it's also great for WOW, Halo,Starcraft or any other game you happen to be heavily invested in. I recommend getting these in multiples so you can just slip out of them and into some fresh ones when they start to get a little full.
Help other customers find the most helpful reviews
Was this review helpful to you? Yes No
Report abuse | Permalink
Comment Comment


72 of 72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review helpful:
5.0 out of 5 stars Great for gamers!, November 30, 2010
By
Luke Guerin - See all my reviews
This review is from: Adult Reusable Cotton/Poly Snap Diaper - Large - Fits 32" - 46" - Each (Health and Beauty)
This thing is amazing! bought it with a copy of COD and got a great deal. Arrived very quick and was easy to fit. Now the call of nature doesn't interrupt the call of duty. No longer will i have to decide between a kill streak or a brown streak.
Help other customers find the most helpful reviews
Was this review helpful to you? Yes No
Report abuse | Permalink
Comment Comments (3)


9 of 15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review helpful:
3.0 out of 5 stars Meh, December 11, 2007
By
B. Arnesen - See all my reviews
(REAL NAME)
This review is from: Adult Reusable Cotton/Poly Snap Diaper - Large - Fits 32" - 46" - Each (Health and Beauty)
This was my first venture into All-in-One diapers and it will be the last time I consider cloth adult diapers. When I first saw the picture, I thought these would be a contour design and the new picture now makes it clear that they are not. Given the positions of the snaps, the fit ranges from way-too-loose on the first set to you've-got-to-be kidding me tight on the second set. These diapers would probably do better in a contour design with more snaps at shorter intervals.

Then there's the scent retention, it's incredibly good and that's incredibly bad.

It isn't all bad news though, they can hold a lot without leaking.
Help other customers find the most helpful reviews
Was this review helpful to you? Yes No
Report abuse | Permalink
Comment Comment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机动车与汽车

刚看到一则新闻:“记者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9亿辆,其中汽车8500多万辆”。谁能告诉我其它1.14亿辆机动车主要是什么?摩托车、火车、还是坦克?

Sunday, October 10, 2010

An emotional moment

One of the most emotional moments for me is when a Ph.D. student passes the defense.  My Ph.D. students spend years with me in my lab.  We share much more than just writing papers.  We see each other almost every workday as long as I am not traveling.  A page is gone and a new page is coming when a defense is done.  One the one hand, I am really happy and excited that they can move on to their real careers.  I am sure that they will be successful and fruitful, in career and in life.  On the other hand, I really want to retain each of them.  They are my academic kids.

I just experienced such an emotional moment last Friday.  My another Ph.D. student succeeded in her defense.  Congratulations!

Saturday, October 2, 2010

紧急迫降

话说9月4日,我乘加航的航班去上海。一路上风平浪静,很快,五个小时就过去了。刚睡醒一觉,看到一位乘客向客舱服务员大叔嘟噜了几句,大叔二话没说,带上塑料手套就进去了,大概是搞卫生吧。过了五分钟,客舱乘务长广播:“现在飞机的厕所堵塞,请大家暂时不要使用。”又过了十分种,机长广播:“由于飞机上所有厕所都堵塞了,航班必须紧急迫降。最近的机场是Petropavlovsk-Kamchatsky(后来找到译名: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是世界上繼秘魯伊基托斯後第二大不能以公路到達的城市,俄罗斯最大的潜艇基地和重要的核潜艇基地)。”二十分钟后,飞机就降落在Petropavlovsk-Kamchatsky机场上了。

Petropavlovsk-Kamchatsky机场看上去很陈旧。我们的飞机降落的时候,机场跑道边上听了几辆古董级的消防车和救护车。几十名穿着各种制服的当地人员兴奋地对我们的飞机指指点点,有消防员、救护人员、警察、军官、士兵、和机场地勤人员。也许他们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加拿大来的飞机。

飞机滑行了很长的一段距离,停在一个单独的停机坪上。由于我们都没有俄罗斯签证,不能离开飞机。机上包括机长和许多乘务员在内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到过俄罗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在机仓门口和机窗好奇地往外张望。乘务长通知:为了解决大家上厕所的问题,俄罗斯方面准备每次用机场通勤车送6名乘客上厕所。一组回来后下一组才能去,每个人都必须带备护照。大家马上兴奋地在机舱过道上排起了队。

机场方面通过简单的四则运算,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假定一组来回需要15分钟,机上两百多人,要约40个组。让每人都参观一次厕所共需时600分钟,也就是10小时。让大家10个小时才上一次厕所稍微有点不现实。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机场派一名机械工程师上飞机,不到半小时,厕所修好了。大家一阵高兴。下一个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离开这里。机组工作时限已经快到了,为了安全起见,机长宣布加航将从蒙特利尔派一架飞机来接我们,但这大概需要7个小时。又过了好一会儿,机长报告好消息:由于碰巧我们的乘务长精通俄语,而且从Petropavlovsk-Kamchatsky到上海只需要4个小时,加航决定请俄方技术人员对飞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如果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将由这个机组继续驾驶这飞机飞往上海。又过了两个多小时,飞机检查总算结束,飞机开始加油。

紧急迫降后五个小时,飞机终于重新回到跑道,准备再次起飞。这时,一些当地的地勤人员纷纷抓紧时间,以我们的飞机为背景拍照留念。飞机重新起飞,继续向上海飞去。大家都饿的够呛。机组连忙把原来准备在降落前提供的简餐给乘客填肚子。之后,折腾了5个多小时的机舱安静下来了,很多乘客都睡了。四个小时后,飞机乘着夜色降临上海。随着飞机安全着陆,大家总算安全到达。

在迫降和起飞的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欣赏到Petropavlovsk-Kamchatsky的美景。这里蓝天白云,有海、有山、有湖,非常漂亮。在机场附近,还看到了很多军用飞机。以前看到战斗机都是在停机坪上一列排开,很壮观。这次在Petropavlovsk-Kamchatsky看到真正的战斗机群部署。战斗机以小组分布在机场跑道两头。错落有致,并以树林遮掩。这样的部署,就算万一被攻击,也不容易被一锅端。同时,出动容易,可以多个小组错落出动。

附上一些照片。由于在飞机上拍,拍得不太好。





Tuesday, August 31, 2010

补记上海世博

五月份曾到上海开会。最后一天的会议在中午结束。午饭过后,直奔世博。

到达世博刚好两点。凭预约券在中国馆排队。排队的方式比较科学。首先要走过用铁栅栏围成的迂回曲折的一段路,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开,把队伍整理出来。然后,队伍被分成组。每组约百把人,在一个凉棚下等候。这即照顾了排队的需要,也考虑到天气炎热,避免人们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等候的队伍一组一组地进入中国馆楼底下等待上升降机。这一步可以认为是整个参观过程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充分感受到爬上中国馆的台阶和在中国馆下自下而上仰视中国馆的视觉冲击。作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是被皇帝召见前走进皇宫,在殿外恭候的过程。

从开始排队算起,大概等了一个半小时,我们进入了升降机。升降机的设计很有创意。两边装有大屏幕。当升降机启动的时候,屏幕上放的是火车前行窗外的景色。虽然升降级是自下而上进入二楼,观众的感觉确像是升降机往前开进了中国馆。

中国馆内有几样设计很有创意。倒立的城市把城市翻了个,观众仰头看到的是倒挂在天花板上的城市楼群。低头看地面,斑马线使用中国地名的汉字组成的。至于大屏幕电影,有视觉冲击,但没有惊喜,因为没有走出张艺谋的惯常套路。清明上河图有点意思,但不耐看,稍嫌缺少变化。

走出中国馆,我们顺路走了中国省市馆。分馆很多,人流也很多。我们也事先没有计划看什么,不看什么,于是走马观花,随便看了一些馆,记得有新疆、福建等。总体上说,浏览的人不算太多,排队看电影的人很多。

从中国馆出来,已经是五点多了。不少人在世博玩了一天,初现疲态。一些热门馆的队伍也开始变短了。我们便乘机排阿联酋馆,不到两个小时便进了馆。阿联酋馆电影院的规模不大,但高清晰度的屏幕和恰当的环境布置,造成了类似三维感官的效果。整个主体是通过一个小孩的成长,讲述阿联酋立国的艰难和建国的策略,很有意思。

从阿联酋馆出来,天已经黑了。由于排队的人少了很多,我们得以看到了英国官、摩洛哥馆、白俄罗斯馆、澳大利亚馆和城市与地球馆。特别值得一记的是澳大利亚馆和城市与地球馆。澳大利亚馆的电影屏幕可以高低伸缩,配合音乐,造成了丰富的动感。我很喜欢澳大利亚,所以也对澳大利亚馆的感觉很好。城市与地球馆的主题是它的半球形的大屏幕,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分别看不同的电影,很有意思。我特别佩服多个摄像机能协调地吧图像拼合到一块,几乎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离开世博会时,已是晚上十点了。八个小时看了中国馆、中国省市馆、阿联酋馆、摩洛哥馆、英国官、白俄罗斯官、澳大利亚馆、和城市与地球馆。由于基本避开的人潮,效率挺高的,看得也比较舒服。总结一下,整个世博就象一个电影村。数以百计、大大小小、设计各异的电影院吸引了每天数以十万计的观众。我的经验是从下午开始,事半功倍。

Thursday, August 5, 2010

So you want to study IR?

The following article, written by Jonathan Elsas, was extracted from http://windowoffice.tumblr.com/post/898277337/so-you-want-to-study-ir

I occasionally get questions from aspiring IR students asking for advice on getting started as an IR researcher.* Here’s an attempt at some pointers for foundation material and resources:

Reading

There’s a lot of background material that any IR researcher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1. A good textbook to get your head around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field is essential. There’s a long history of finely tuned mathematical model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which still strongly influence most modern IR research. Understand these models and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issues they address. Recently at CMU, the graduate-level introductory IR classes have used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by Manning, Raghavan & Schütze, which I highly recommend. But, there are other good books out there, also: Search Engines: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Practice by Croft, Metzler & Strohman is geared more towards the undergraduate audience. When I took the IR class at CMU, we used Moden Information Retrieval by Baeza-Yates and Ribeiro-Nero (which despite the name may be a little dated now). I still refer back to Managing Gigabytes by Whitten, Moffat & Bell when digging into the guts of an indexing problem.

2. Read some classic IR papers. There’s some gems listed in the 2005 SIGIR Forum article “Recommended reading for IR research students”. Lots of these are somewhat dated (eg. the IR world has pretty much moved beyond LSI), but some are still very heavily cited (eg. the PageRank paper, Lavrenko’s relevance models paper).

3. A solid foundation in machine learn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m Mitchell’s classic book is great. I’m also a big fan of Andrew Moore’s tutorial slides. (There’s clearly a CMU bias here — I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take a machine learning class taught by both Tom and Andrew.)

4. Pay attention to what’s hot. Follow the top conferences (SIGIR, CIKM, ECIR, WSDM, WWW, ASIST) and journals (Information Retrieval, TOIS, JASIST) read all the papers that get best paper awards, and attend the conferences if you can. (I know I’m missing some great conferences in this list.)

5. IR as a field has always strongly valued solid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The 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 run by NIST, has provided many researchers with invaluable datasets and a forum for testing retrieval algorithms.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tasks, datasets and tools used at TREC.

6. Don’t forget that IR is not just a CS research topic — it has its origins in Library Science. There is a strong (and IMO under-appreciated) Information & Library Science IR research community. IR isn’t just about the mathematics behind retrieval models —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searchers and the user interfaces.

7. Check out Video Lectures’s archive of IR talks. Not really reading, but you can see what kind of research is presented at IR conferences, as well as some IR tutorials by well-known IR researchers.

Communicating

Effective presentation of your ideas is essential in any field. As a reviewer, I’ve seen a lot of papers that haven’t been anywhere close to publication quality. As a conference attendee, I’ve heard a lot of terrible talks. This advice applies to any technical field, not just IR.

1. If English is not your first language, find (befriend, hire) a native speaker who can edit your work and/or tutor you. For better or worse, you need to write fluently in English to get published.

2. Writing well takes practice. Try to write some each week. Trevor Strohman recommends writing some every day, along with giving a lot of other good general research tips. Find other researchers to swap paper drafts with to act as a reviewer. Read Writing for Computer Science by Zobel (via @ssn).

3. Giving good presentations takes practice. If you can give a good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people will remember you and your work. Find some advice on good presentation skills and follow it. I like this guy’s advice. I also like to keep words and equations to a minimum on my slides. But,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resentation style. Most importantly, practice your talks. And please, don’t just read your slides.

Doing

You aren’t going to get far in IR research without getting your hands dirty. This is an applied field and its rare for someone to get a PhD without actually creating some software; dealing with some large, messy datasets; or *shudder* users!


1. Learn how to perform a retrieval experiment, and do it. You’ll need a document collection, a set of queries, and a set of relevance judgements. Terrier’s “Quick Start” guide gives a good overview of the process.

2. As mentioned above, TREC is the premiere forum for IR evaluation. Participate in a TREC track if possible, and go to the conference. TREC is an excellent venue for hands-on experimentation and is very low-risk — you can’t get rejected, and you’ll have a (non-refereed) publication on your CV.

3. You don’t need to write a search engine from scratch, although this can be a great learning exercise. There are quite a few very good open source research search engines. See Jeff Dalton’s reasonably up-to-date list. Many of these have been used over the years at TREC and support TREC-formatted document collections.

4. Understanding the searcher is still an wide-open area of IR research. Perform a user study to explore how people formulate queries, interpret results, etc.

5. There are many unsolved real-world IR problems all around us. Although we see a lot of publications from large web search companies, web search isn’t the only search problem. Find a tractable problem and attempt a solution. For example, build a search engine for your department’s publications; build a better search interface for Wikipedia; tackle people-search in Twitter.

Hope this helps answer some of the new IR researcher’s questions. And, seasoned researchers, please leave a comment if you spot any omissions.

* I’m probably not the best person to ask this question, but I do get a request every couple of months. Why they ask me is a mystery — maybe all grad students at top US universities get these requests?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夜泳

连续好几个星期都没有下雨,天气又热又闷。吃过晚饭,实在热得受不了,一头扎到泳池里,舒服啊!

这个夏天,小小的池子给家里带来了很多乐趣。连我妈也经常下午游上一会儿,身体也感觉利索了一些。去年冬天以来照料游泳池的所有功夫都值了。

Wednesday, July 14, 2010

笨蚂蚁

前几天,天气实在太热了,突破了历史记录,到了28.1摄氏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矫情?)。蚂蚁晚上从门缝里钻进了家。早上起来看见一群蚂蚁在厨房island上,心里一惊,因为下面的柜子里有糖等多种战略物资。由于平常没有蚂蚁,都没有密封。连忙打开柜门,仔细检查。还好,蚂蚁们竟然对各种美食视而不见。再仔细看看,这群笨蚂蚁大部分竟然躲在晾起来的石案板背好乘凉,还有一些在来回奔跑,通风报信,似乎在说:“快来,这边凉快。”

Monday, June 28, 2010

工蚁

从小就听说工蚁勤劳诚恳、兢兢业业,毕生为蚁后寻找食物、修筑洞穴。

夏天到了,后院不时有一些蚂蚁活动。买来一瓶喷雾灭蚁剂。据说是通过把灭蚁剂喷到工蚁身上或工蚁活动的区域,工蚁就会把灭蚁剂带回给蚁后,达到灭蚁的目的。喷了好几回,发现效果不大,一般是工蚁换个地方而已。仔细想想,肯定是工蚁贪吃,没有把灭蚁剂带回给蚁后。而吃得太多的工蚁被毒得死翘翘了,没吃上的工蚁发现情况不妙,赶紧换个地方发财,由于蚁后没有挪窝,所以工蚁部队也挪不远。

看来工蚁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Sunday, June 27, 2010

买机票心得


六月份要到上海和北京开几个 会。从三月份起便不时地找机票。大概是由于世博会的原因,机票很贵:直飞的要两千多,转机的也要快两千了,而且单程要将近二十小时。心里很不爽。跟会议组 织者打好招呼,可能会因为机票原因缺席,但会尽量争取。从三个星期前开始,每天都在expedia和两个航空公司的网站上搜一下价格,花大概两三分钟。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了以下一些规律。
首先,转机的机票一般在出发日前两到 三天便会降价促销。也许是为了争夺市场,通过北京转机到上海的机票要比北京来回的机票还便宜一些。通过香港转机的更便宜一些。国泰通过香港转机和日航通过 东京转机的机票都曾到过一千七百块左右。
其次,代码共享的航线多个航空公司都在卖,价格可能会不一样。承运方的价格可能会更高一些。国航 买加航执行的代码共享航线就要比加行便宜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共享方要完成一定的成效份额。但是,在出发前一到两天,代码共享航线的价格会突然升高,也 许是共享方把剩余的舱位退还给承运方。
第三,机票价格经常变化,通常是在白天随着低舱位的票被卖掉,价格逐步上升。但到了深夜,航空公 司可能会执行一次整理,调整仓位的配额,票价会回落。
最后,如果还有舱位,尽管数量很少,承运方也可能在出发前几个小时以低价出售。我后来买到的机 票是到达上海,从北京离开的直飞联程机票,价格只是一千六百元,比之前的价格低了七、八百元。这是在起飞前不到二十个小时在加航的网站上买到的。
特此汇报。

Saturday, June 19, 2010

网络新闻是这样写成的

今日有机会看到一则新闻被重新组织和转载发生的变化,很有意思。

第一条新闻出现在一个大学的报纸上,本地新闻媒体加工后成了这样,网络媒体转载时用了一个很具有煽动性的标题,成了这样

Wednesday, June 16, 2010

“让全体市民吃上粽子”

 今天是端午节。早上起来,在新浪网上看到一则头条新闻,“让全体市民吃上粽子”。我能明白要让全体市民都住上房子,让全体市民顿顿想吃饱就能吃饱,或让全体学龄儿童都能上学的重要性。 但是,我不能明白让全体市民都吃上粽子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平常食不果腹,就算端午节吃上粽子又能如何?粽子这么贵,买一个粽子的钱也许能买好一些大馒头,管好几顿,岂不是更好?有些人也许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吃粽子,或不喜欢吃粽子,你非得让他吃,岂不是勉为其难吗?

想起我以前讲过的一个笑话“坚决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总是觉得类似的口号多少有点可笑。


Friday, June 4, 2010

Ottawa

虽然到过Ottawa两次,但来去匆匆,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几个星期前定下去Ottawa时,已经错过了订Ottawa大学宿舍的时间。心想作为一国之都,Ottawa是应该不会缺酒店的。上个星期,终于想起该订酒店了,才发现市中心的所有酒店全满。好在就两个晚上。于是在机场到市中心的半路上找了一个酒店住一晚,在开会的当天才挪到市中心。

冒着大雨离开Vancouver,到了Ottawa,发现雨更大。我发誓我绝对没有偷带超过100毫升的水和液体上飞机。而且,虽然一路上供应了两次饮料,我也只喝了一杯咖啡。顺便赞一下,WestJet的飞机真不错,位置宽敞,服务也好,时间好,价格公道。下次飞domestic还可以坐。

下了飞机以后,很快就到了酒店。饥肠辘辘,按照服务员的指引,很快就找到了一家墨西哥餐馆。叫了一个Chicken Meal,竟然给我上了半只烤鸡,鸡片蒜茸面包,一个salad,一个烤土豆。超值!吃了几口之后,缓过神来,竟然想起水浒传中英雄好汉大块吃肉的情景。小时候当读到诸如“包起半只鸡,放入怀里”的字句时,总不免要憧憬一下。

早上起来,由于时差的关系,晕乎乎的。匆匆跳上车,赶往会议地点。会议的收获上篇已经汇报过了,此处可以省略300字。

会议聚餐定在8点。由于时差,肚子很饿。七点半就到了餐厅。被告知食品已经被瓜分完毕,悲愤、无奈。更被告知周围的餐馆大都关门,恐慌。强打精神social了半小时,再长途跋涉半小时,找到酒店附近的一个中餐馆,大吃一盘四川鸡牛肉(到过四川好几次,好像从来没见过这个菜),还意犹未尽,转身到隔壁的麦当劳,再吃了一个甜桶雪糕,才终于觉得饱了。

晚上才发现,早上竟然把一包干净的换洗衣服遗漏在昨晚住的酒店了,郁闷啊!只好现洗现熨衣服。

早上起来,乘出租车去机场。司机没有立马走高速,而是沿着运河开了好一段,给我补了上Ottawa观光的环节。夏日晴天下的运河风景怡人,绿草如茵,空气清新,不时有人在跑步。整个城市显得恬静、舒适。下次有机会要好好转转。

Thursday, June 3, 2010

Three things I learned from an NCE meeting

I am attending my first NCE meeting today at Ottawa. NCE is for Networks of Centres of Excellence of Canada -- so many of's. :)

I learned three things, which I should keep in mind when I write big project proposals in the future.

1.  Everyone talks something big, if not huge.

2.  Impact, impact, impact -- how can a project change people's life?

3.  Networking, networking, networking -- "We, from k provinces and from coast to coast, collaborate!"

Tuesday, March 23, 2010

洛桑印象

洛桑城依日内瓦湖畔的山坡而建,也是一个属于“地无三里平”的城市。 洛桑人口不算多,只有十来万。总的感觉是洛桑生活节奏轻松,居民彬彬有礼,对游客很友善,懂英语的人多。每次问路,都有人很热心地带路。有一位年轻人甚至怕我找不到地铁站台,二话不说抱起在地上玩的小孩就领着我走。整个城市很安静。我的房间正对着洛桑火车站,但丝毫不觉得嘈杂,完全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声音。

晚上会议在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招待会。乘地铁在湖边下车,沿着湖边走。日内瓦湖在落日映照下显得分外幽静,对岸的雪山巍为壮观。有照片为证(http://picasaweb.google.com/Dr.Jian.Pei/YvkBtE#)。

奥林匹克博物馆建在临湖的山坡上。馆里最新的展览就是刚刚结束的冬季奥运会,在博物馆的入口就摆放了一个图腾,虽然冬奥会的金牌和火炬等展品还没能到位。此外,博物馆里还展览了很多历届冬奥会的展品和资料。

看了展览之后才知道运动器械的发展是很快的。举例来说,2002年杨扬在决赛用过的冰鞋和现在最新款的冰鞋相比就显得很笨重简陋。看来,奥运运动员所用的器械也许是除了军工航天产品外科技进步最快的行业之一了。不同的是,尖端军工航天产品不好公开展出,运动器械可以堂而皇之的展出。

Monday, March 22, 2010

向洛桑进发

这个星期要在洛桑开会。之前乱糟糟的,也没有好好准备。一直以为是飞日内瓦,然后坐火车到洛桑。星期五打印出机票的电子邮件,才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贪便宜,买了到苏黎世的机票。

中午出发,老大不愿意地坐上了一架老掉牙的UA班机去芝加哥。航班爆满,被塞到机舱后部靠厕所的一个中间位置。万恶的UA为了榨取乘客的最大利润,把经济舱的位置缩小到正好塞进一个还不太胖的乘客(如我),而把原来的经济舱称为加大号经济舱(Economy+),加价出售谋取暴利。前面把座位一斜放,我的电脑差点被压碎。只好收起电脑,老老实实地端坐着。好在靠过道的邻座是一位身材苗条敏捷的女士,在途中让我出来走动了一会儿。否则运到瑞士的可能就是高度压缩版的了。

在芝加哥登上了瑞士航空公司飞往苏黎世的航班。飞机很新,也很干净。坐我边上的是一位芝加哥的同志,向我介绍秘诀:“去瑞士就得做瑞士航空,UA飞瑞士的飞机也很破”。每人一个屏幕,航机杂志上说有好几部好看的电影。等我好不容易把频道对好(法语或荷兰语译英语真不容易),屏幕说本电影已经开始30分钟,下一步电影将在一小时四十分后开始。电影题目请参看杂志。好家伙,原来所有经济舱的人都看同一部电影。加航、国航真好!

瑞士航空业并非一无是处。乘务员给我送上一份辣子鸡饭(当然是欧洲版的),相当可口,还有一盒蓝莓和黑莓, 真想给他们写封表扬信。

飞机降落在苏黎世机场。机场人不算多,秩序井然。查护照的小伙子问我是不是度假,我说不是。他有点可惜地摇摇头。五分钟就走出了海关。按这标志,我竟然毫不费力地找到了火车站,很快就买到并登上了去洛桑的火车。从离开机舱到上火车,总共用了不到45分钟。瑞士效率很高。

瑞士以风景优美著称。火车一路开过来,的确不错,但也没有觉得比我们乡下更好多少。结合我们乡下和瑞士,我总结出风景好的几个小窍门。首先,要地势开阔,高低不平。这样的好处是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变化,而一般的东西远看都不会太差。其次,房子一定要稀疏,要错落别致。密密麻麻的容易心烦。第三,要搞好绿化,绿油油的一片,怎么看怎么心情舒畅。

正觉得有些闷,忽然,列车左边窗外变成了一片白茫茫,依稀还能看到雪山,原来日内瓦湖到了。湖不小,由于刚从阴转晴,温度也比较低,雾气笼罩整个湖,很有几分看头。这时,列车也到了洛桑。

除了车站,迎面便是我的旅店。

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om/Dr.Jian.Pei/YvkBtE#

Sunday, March 14, 2010

Columbia River Gorge 游记

今年三月,西岸特别暖和。我们在一个周末,到著名的Columbia River Gorge一游。Columbia River Gorge是一个峡谷,位于Washington州和Oregon州的交界,长约130公里,最深处达1200米,是美国国家风景区(National Scenic Area)之一。

一大早,出了Portland,沿着84号公路,我们很快就进入了著名的Historica Columbia River Highway。这是一条约120公里长的路,修于1913-1922年之间,是美国风景最优美的公路之一。时间所限,我们在公路上开了一遍,停下来看了四个地方。

首先,我们到了Wahkeena 瀑布。只是一个73米高的瀑布。一般来说,瀑布都是水从高处一泻直下。Wahkeena瀑布与别的很多瀑布不同。这个瀑布分成很多级(cascading),蜿蜒曲折,十分漂亮。

之后,我们到了著名的Multnomah瀑布。这个瀑布高189米,是Oregon州最高的瀑布。这个瀑布分为两级,水源来自Larch山。我们爬上了瀑布的顶端,路上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看瀑布和眺望Columbia河,很有意思。

中午,我们到了Bonneville Lock and Dam。这是一个由多个水坝组成的水利发电设施。我们参观了其中的一个水力发电机组。这里最有名的其实是它的鱼道(或称为鱼梯)。为了帮助回游的鱼类能够在人工水利设施中生存,鱼道利用平缓低矮的阶梯状水道,使鱼能够逆流而上,穿越因水坝而造成的落差。建造鱼道的关键是流速必须恰到好处,快到能吸引鱼儿回游,又不能过快而耗尽鱼儿的体力。我们来得时间不对。鱼梯刚刚清洗完毕,还没有鱼,有点美中不足。

我们看的最后一个景点是 Crown Point。这是一个在和拐弯处的高低,高于河面223米。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前后眺望Columbia河,非常壮丽。

拍了一些照片,见http://picasaweb.google.ca/Dr.Jian.Pei/ColumbiaRiverGorge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走马观花迈阿密

在迈阿密开了3天会,竟然没有有过一次泳,真是有点对不住自己。还好,趁偶然的机会,也对迈阿密有了一些了解。

一天中午,一拨朋友非要打出租车去吃午饭。慕名来到一家叫ala Miami的饭店(是西餐馆,不是上海人开的,虽然听起来象“阿拉迈阿密”),竟然中午不开。大家已经饥肠咕噜,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好随便在路边上找了一个pizza店,每人买了一角pizza。有同行的朋友需要赶回会场,于是他们打车先走了。我和另外一位优哉游哉地吃完,除每走几步,看到一个路牌,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身处著名的South Beach。大家都是步行爱好者,于是一转头就到了海边。

这个海滩名不虚传,沙子很细,很平,很缓。海水逐步由绿变蓝,非常漂亮。我们大致认了一下方向,沿着海滩往北走应该能回到会场,只是不知道有多远。我们也不管那么多了,想着来迈阿密一趟不看看海就太亏了,边沿着海滩走起来。左边是各式各样的酒店饭馆,右边是湛蓝湛蓝的大西洋,视野开阔,赏心悦目。在阳光下走了一会儿,总算出了点汗。正看得开心,聊得投机,会场已经到了。我们其实只走了约三十分钟,什么都没有耽误,但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澳大利亚六天游(4)-- 墨尔本记

这个标题应该读成“墨尔本-记”而不是“墨尔-本记”。

中午到达墨尔本。一走出登机桥,就碰到了前来碰头的朋友。很快就坐上了出租车,不一会儿便到了墨尔本大学附近的酒店。中午,我们在酒店附近的一个著名的意大利餐馆区吃比萨饼。比萨饼和espresso咖啡做得很地道。

下午,阳光下的墨尔本有点儿热,是典型的夏天。在房间里,躲过夏日,处理邮件、改改文章,正合适。傍晚七点,我们应约前往一家叫“巴国布衣”的川菜馆。馆子不小,红色主调的装修已经带引食客进入川菜的风味。地上的木地板很精致。晚上餐馆座无虚席,外面的门厅还坐了一大堆候座的人,以致我们的一位朋友误以为我们没有座位,也在那里等了好一会儿。餐馆的川菜地道。尤其赞赏其水煮鱼,是新鲜的鱼。辣椒香料等也是地道川菜的架势。此外,小笼包做得很好,汤足味鲜。

第二天早上开会。近中午时分,我溜出会场。一位朋友为我贴身定做了一个墨尔本四小时游。首先,我们走马观花地看了墨尔本市中心、南面的海滩、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场馆和一级方程式赛车世界巡回赛墨尔本站的赛道。中午,在赛道边的一家餐馆吃饭,临着一个人工湖,远眺墨尔本市中心,风景如画。午餐后,我们登上了墨尔本最高的楼Eureka Tower,高三百米,360度看墨尔本的每一个角度,非常漂亮。观景台上有一个很精巧的设计。在高处游客要分辨出地面上建筑物并不容易。于是,观景台上设置了一个个小钢管。钢管旁边标明建筑物的名称。游客只需要从钢管中看过去,正好就能看到所标的建筑物。这个设计很精巧。

傍晚,我们步行穿越整个墨尔本市中心,到Yarra河坐游轮。游轮历时约三个小时,从海上的不同角度看墨尔本的市中心和skyline,很有意思。由于墨尔本是在一个海湾的里头,海面上基本没有浪。游轮虽然不大,但仍然很平稳。

在等船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墨尔本的苍蝇特别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直挥手驱赶。问当地的朋友,他们说这也算是墨尔本的一个特色,并讲了两个笑话。第一个是说,游客们会发现墨尔本人特别热情,老远很多人都在给你挥手致意,其实他们是在赶苍蝇。另外一个说的是墨尔本人讲英语的时候嘴巴通常张得比较小,主要是为了防止苍蝇飞进嘴里。观察了一下,墨尔本本地人的确很习惯,能和苍蝇和平共处,几个苍蝇停在脸上都不带赶的。如果觉得我言过其实了,不妨google一下“墨尔本,苍蝇”。

墨尔本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一个很漂亮、很适合居住的地方。以后有机会要再来。

Monday, December 7, 2009

夜航

昨夜,乘夜航班机,晚上10点40起飞,早上6点钟到,飞行时间4小时20分钟,另加时差3小时。很吃惊的是倘大一架波音767宽体客机,竟然全满。多少工人叔叔、农民伯伯、科学家爷爷和销售阿姨为了混两口饭吃、赚圣诞节的礼物钱而夜以继日地工作啊!

一上飞机便睡觉,飞机还没起飞就睡着了,直到准备降落时才被广播吵醒。抠门的航空公司竟然在夜航班机上也不提供毛毯和枕头,还把冷气开大。难道不知道目的地是零下3度,社会上正流行小猪流感吗?

Friday, December 4, 2009

澳大利亚六天游(3)-- 悉尼印象

这次在悉尼只呆一天。接触悉尼的机会仅限于从酒店远眺市中心和Darling 港、步行到餐馆吃了两顿晚饭、以及往返机场的车上。跟三年前相比,感觉悉尼变了很多。首先,悉尼繁忙了很多。路上的行人和汽车都多了不少。大家开车了都猛了很多,争先恐后,互相不太礼让。其次,悉尼中国化了不少。随处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听到熟悉的乡音,问到中国不同地方美食的香气。很多地方做事情的方式,也多少受到中国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朋友告诉我,悉尼以至很多澳大利亚的高校非常重视中国生源以及和中国的合作。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很多方面潜而默化地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来昨天想找个机会拍几张照片。没想到下午和傍晚都下大雨。不过,在一家名为水井坊的川菜馆吃了一顿挺好的川菜。其中,茶树菇和清炒莴笋做得挺好的,酸菜鱼稍微咸了一点,盖住了鱼的鲜味。

Sunday, November 29, 2009

澳大利亚六天游(2)-- 晨运

昨天晚上为了倒时差,坚持到十一点才睡觉。为了确保倒下就能睡着,九点的时候还在跑步机上走了半小时。这几个方法果然有效。头刚粘枕头,人就失去了知觉。

早上睡到七点多。起来后见天色还早,草草看了一下邮件后,便一头扎到了8楼的室外泳池。池子虽然小,但只有我一个人,可以来来回回扑腾。虽然多云,但仍能清楚看到不远处的歌剧院和悉尼大桥,也算是好风景。附上一张网上搜到的照片吧。


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后泡了一会儿热水池(spa)。冲洗过后,吃过早餐,整个人精神爽利,几乎感觉不到时差了。

Saturday, November 28, 2009

澳大利亚六天游(1)-- 出发

马上就要去澳大利亚了。目的地是悉尼和墨尔本。行程共六天,其中在飞机上要呆三十多个小时。

在登上飞机的一刻,我忽然感到难得的放松。在未来的十几个小时里,我不用处理任何的邮件,不用开任何的会,可以兴致所至地想任何平常没有空想的问题—其实是什么都不用想。这段时间接了太多的任务,一直在赶任务。十几个小时的休闲真是难得。

一觉醒来,飞机已经飞了九个小时了。随手看了一部老片子《东邪西毒》。这部九十年代的大片群星璀璨。张国荣、梁家辉、林青霞、梁朝伟、刘嘉玲、张曼玉、张学友。哪个不是大腕?(后来发现,我看的是2008终极版。)

这次重新看这部片子,我感触的倒不是明星们的演出,而是整部电影的结构。这部片子的镜头拍得很美,大漠风沙、日出日落,典型的唯美主义的风格。在故事的讲述上,则使用一段段小片断,让观众逐步搭构出整个故事。观众看电影的享受也正是这个猜测和理解电影故事的过程。更重要的事,不同的观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好的电影的关键正是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让观众参与到故事的理解和构筑上来。其实,整部电影的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观众体会拒绝者与被拒绝者复杂的内心感受和交互过程。

什么时候我们讲课、写文章也能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呢?早就有人说,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的历程和辩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和研究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也许是一个文化习惯,是老师和学生、作者和读者互动的过程。也许,这种灵活性和艺术享受永远只能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上。


Sunday, October 11, 2009

读Larry King的My Remarkable Journey

这段时间在读Larry King的My Remarkable Journey。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看进去后真有点放不下手的感觉,值得特别推荐。

Larry King的成功秘诀之一是他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举两个例子。当FM电台出现以后,AM电台的音乐节目迅速流失大量的听众。在这AM电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AM电台引入晚间聊天节目成了挽救AM电台的关键。Larry King是第一个这样的晚间聊天节目的主持人。由于他的节目覆盖了广泛的话题,吸引了大量全美国各地的听众。听众通过电话在节目中讨论热门话题。这也许也算是一个早期的social networking site吧。

CNN的创办是新闻电视网络的一个里程碑。观众通过卫星而不是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接收CNN的节目。CNN的收入来源于观众的按月付费,而不是传统的广告收入。于是,CNN在报道突发事件入海湾战争时,就在商业模式上有了独特的优势。它可以随意根据新闻报道的需要更改节目而无须考虑广告的时段安排。Larry King在CNN创办之初便加盟,主持电视访谈节目。这是他事业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本书另一个好看的地方是在于Larry King能把一些焦点事件放在历史的角度,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造成的影响。例如他对Simpson案的分析和对克灵顿-莱温斯基事件的分析都是切中关键的。

我很喜欢Larry King对待被采访者的态度。首先,他能对被采访者一视同仁,无论是总统还是水管工。其次,他能不喧宾夺主,尽量用简短的问题让被采访这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他刻意注意不在被采访这前卖弄自己的知识。此外,他很注意在采访中保持中立,不让自己的意见取向影响节目和观众的立场。

在这本书中,Larry King很坦诚。他谈到了自己的八次婚姻,孩子,以及很多人生的态度和问题。这些内容都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Sunday, October 4, 2009

中国国庆节目

今年在这里也能看到中国国庆的节目。只不过由于时差的关系,这里的中文电视台把阅兵和晚上的庆祝晚会拼成三个半小时的节目,一次放完。这也好,高效率。

阅兵式没什么可多说的 -- 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因为我不是军事迷,对武器装备也不感兴趣,没有多少惊喜。群众游行方阵更突出整治。女民兵方阵的裙子稍嫌短了一点,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方便救灾时过河或涉水。

晚上的庆祝晚会很精彩。印象最深的是烟花。烟花有高有低、有大有小。还有一个大烟花板,用烟花绘出了各种图画,作为背景配合演出。烟花的变化多姿多彩,使人目不暇接。

以前的国庆晚会,比较重视秩序,观众坐的规规矩矩、演员按编排演出丝毫不差。场面隆重有余、生动不足。今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通过镜头调动群众演员。当群众演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时、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附近的其他群众演员马上聚过来、争先恐后地向镜头展现自己笑脸。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最有感染力。在我看来,也许是整个晚会最美的场景了。

Sunday, September 20, 2009

大扫除

好久没有做过大扫除了。这个星期下定决心,花了两个晚上、一个星期六、和一个星期日上午,把房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收拾清洁了一遍。想不到竟然倒了许多桶垃圾。

大扫除后,整个家清爽许多。看来,大扫除应该时不时来一次。

周日下午,劳动过后,到 Stanley 公园走了一圈。今年秋天难得晴天多,气温偏高,有种秋高气爽的感觉,非常舒服。

Monday, August 24, 2009

Secret

"The only secret in this business is ... there is no secret." --- Arthur Godfrey (1903-1983)

You have it

"If you think you have it, you have it. If you think you don't have it, you don't have it. And if you think you don't have it, and you have it, you still don't have it." --- Jackie Gleason (1916-1987)

Tuesday, June 30, 2009

戏说巴黎

巴黎是浪漫的 -- 因为人太多,大街上情侣的些许亲热之举,都不得不一一被路上行人看到。因为闷热,大家都穿得不多。因为拥挤,不管是认识不认识,都不得不经常有些体肤的接触。

巴黎是充满艺术气质的 -- 到处都是卖艺的,在地铁上,不时能看到一个人背着用电池的小音箱,唱几句之后便举着一个纸杯子要钱,不管你听不听得懂、喜不喜欢。

巴黎人是充满智慧的 -- 巴黎的街道横七竖八、东西难辨。没有充分的智慧,又怎么能设计出这样的城区呢?巴黎很多地方的标志非常简约。不管外来人是否看得懂,反正聪明的巴黎人认为他们已经把方向写清楚了。(最近才体会到不少文章的作者是巴黎学派的)

巴黎是充满力量的 -- 无论是地铁还是各个博物馆,无数的台阶上上下下,让人们充分展示力量。很多地方,附近难觅电梯。想投机取巧?没门。至于残疾人,他们属于巴黎吗?

巴黎是高贵的 -- 一小瓶水就要卖2.5欧元。至于晚饭,平均消费大概每人二三十欧元吧。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之中,无处不反映出这个奢侈之都的高贵。

巴黎是精致的 -- 无论是酒店的房间,还是餐馆盘子里的饭菜,都是小巧玲珑。特别是餐馆的桌子,特显秀气。用餐的客人也自然独具匠心地把硕大的盘子巧夺天工地放在小餐桌上,小心翼翼、仔仔细细地品尝美食了。

巴黎是热情好客的 -- 在戴高乐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国际到达口和出发口都在二楼。拖着大箱小箱行李的抵埠旅客马上就遇到了同样拖着大箱小箱行李的出发旅客。抵埠旅客要穿过出发旅客的人流去坐电梯,出发旅客则要穿过抵埠、接站和等电梯旅客的人流去登机口。无数的人互相拥挤着。刚到的旅客马上感受到了巴黎的热情,要走的旅客被好客的巴黎机场挽留着,迟迟不能离去。此情此景,多么感人啊!

Sunday, May 3, 2009

小记Tahoe湖

Lake Tahoe(塔霍湖)位于内华达州和加州之间,是美国最大的高山湖和第二深的湖。湖面海拔1,897米,面积490平方公里,最深处501米。Lake Tahoe被誉为美国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

Lake Tahoe和Reno虽然只有50分钟的车程,但需要翻过一段高山。去Lake Tahoe的前一天,就不停在下雨,山上下大雪。酒店前台的老先生一个劲地劝我们不要去。看我们决心实在大,便建议我们走50号公路到湖的东岸,然后转向湖的南端,理由是50号公路宽,最高点约6,000多尺,相对低一些。

早上租车的时候,接待我们的一位小伙子说雪已经停了,可以试着走湖北面的431公路。按照他的建议,我们便上路了。很快,我们就出了Reno城。一路上山,天上的云也越压越低,小雨逐渐变成了小雪。路上有点打滑,但好在车不多,而且互相谦让,虽然单项只有一条车道,并不算难开。30分钟后,我们就登上了8,000多尺高的山顶。这时候,云缝间也透出了一些阳光,照在连绵的雪山上,非常壮观。

开始下山了。由于下山的路朝西,在早上见不到阳光,路上还铺了一层薄雪,滑溜溜的。所有车都非常小心,留足了车距,控制好速度。经过十分钟的滑落,终于到湖边了。

Lake Tahoe北岸很多豪宅,坐山面湖,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北岸急,湖水的颜色是碧蓝的,有点海的味道,非常漂亮。可惜的是风很大,很冷,不能在湖边多呆。借着风势,湖上也翻起大浪,很有一点海的气势。

我们沿着湖边开,边走边看,大概一个小时,到了湖的南岸。与北岸相比,南岸很缓,湖水浅,从浅绿色很缓慢地变成深绿色。风也小了,湖水平静,竟是截然不同的风光。

最大的遗憾是没带照相机,只好等以后有机会再拍了。

再回Reno的路上,偶然在加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发现一家中餐馆,6块钱buffet午餐,老虎虾、小龙虾、螺肉、干煸四季豆、水果等等随便吃。饱餐一顿,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Tuesday, April 28, 2009

巴黎的早上

第一次到巴黎只是转机。在机场旁边的一个酒店住了一宿,只记得风很大,三月的早上还飘了一些雪花。其他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第二次到巴黎,有一个周六在市中心走马观花。对巴黎的一些主要景点,如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塞纳河、艾菲尔铁塔、卢浮宫等有了一个非常粗浅的印象。由于住在郊外而且星期天便离开了,对巴黎人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认识。

昨天晚上十一点到达巴黎Lyon火车站,匆匆找到酒店便赶紧睡觉。早上七点多,拖着行李赶往机场。在等机场大巴的时候和大巴开往机场的途中,终于有机会看一下巴黎人的早晨。

巴黎和北京有一种神似。都是首都,都很拥挤,都比较靠北,生活都不是特别精致。早上的行人,尽管里面可能是西装革履,但外面都照着灰不溜秋的外套或大衣。车站上挤满了人,路上车水马龙,公交车、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还不时有横过马路的行人。也许是人太多了吧,道路不太整洁,不时可以看见一些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坐上大巴,就加入到了堵车的行列中。堵车的原因和别的地方一样:要么是因为红绿灯太多太密,要么是因为上下高速路的时候要上的车上不去,要下的车下不来。

大都市的生活,有太多的相似。

Saturday, April 25, 2009

走马观花马德里

照片:http://picasaweb.google.ca/Dr.Jian.Pei/Madrid?feat=directlink

早上十点,顶着初升的太阳钻进地铁站,直奔西班牙广场。

马德里的地铁很深,地下有四五层。地铁系统很复杂,有十几条线。好处是很方便,到很多地方都能坐地铁。不便之处是在一些主要的中转站往往带走很长一段路才能换到另一条线,要出站的时候容易迷路。我到了西班牙广场地铁站,上了好几层还没找到出口。碰到一个同样迷茫的以色列兄弟,同心协力,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出口,赶紧钻出来。

站在地铁口,四处张望,广场在哪呢?俗话说得好,路在口边,问人不就得了吗?问了好几个人,才发现西班牙大多人只会一句英语:“No English”。还好,远处有一家中国人的小店。赶紧过去,用中文问清楚了路,三拐两拐,果然找到了著名的西班牙广场。其实在广场边上的确有一个地铁出口,只是我们没有出对出口。不识(西班牙)字就是不行啊。

西班牙广场(Plaza de Espana)其实挺小的,和罗马的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没法比。由于我的laptop上没有装Raw到jpeg的转换程序,照片要等回家后才能上载。等不及的就先看看wikipedia上的吧。

在西班牙广场东南方不远,便是西班牙王宫。马德里虽然没有河,但王宫坐落在一个高地上,也很有气势。王宫不大,中部的广场占了很大一部分。由于排队的人很多,我只看了卡洛斯四世(Carlos IV)收藏品展。

除了王宫,再往东走,就到了市长广场(Plaza Mayor)。市长广场现在主要是游客吃饭的地方。再往东走,是太阳广场(Puerta del Sol)。太阳广场现在正在维修,没有太多可看的。在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吃了顿午饭,便继续往东走。

不到五分钟,就到了著名的普拉多国家美术馆(Museo Nacional del Prado)。普拉多是西班牙最重要的美术馆,以丰富而完整的西班牙绘画收藏而著称,包括Greco、Tiziano、Poussin、Caravaggio、Rembrandt、Rubens、Velazquez、Ribera、Murillo、Goya、Mengs、Tiepolo、Gainsborough、Reynolds等等。由于展品众多,而我的美术水平很低,又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可能一一细览。于是我根据官方指南,看了160幅主要名作,同时走马观花地把每个展室多浏览了一遍。就这么粗略地看看,也花了近五个小时。

西班牙画派的早期作品以宗教题材为主,也包含一些王室贵族的画像。这和欧洲其他画派并无二致。据我这近五个小时的观察,虽然受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绘画风格的影响,西班牙画派有其独特之处。(纯属胡说八道,回去得好好看书)

西班牙画派的一些作品极其注重空间布局、透视和细节。画中画、通过窗户展示空间层次、通过人物的姿势划分空间等层出不穷,如Mantegna的The death of the Virgin,Ribera的Jacob's Dream,Velazquez的LasMeninas等。同时,许多日常生活的场面和细节都被入画,如Velazquez的The Drinkers和The Forge of Vulcan,Sanchez Cotan的Still Life with Game, Fruit and Vegetables等。这些在欧洲近代绘画中是独树一帜的。

西班牙画派的一些画家运用色彩的技巧非常独特,如Greco和Goya。此外,西班牙比较早就开始裸体入画。Goya的The Naked Maja堪称一绝。我在The Naked Maja和The Clothed Maja这两幅画前呆了好一会儿,真是两幅极品。

在西班牙画派的三大画家Greco, Velazquez和Goya中,我最喜欢Goya。我特别喜欢他的色彩运用,如The Parasol和The Four Season等。Goya对人物的传神描绘也让我惊为天物,如他的The Naked Maja和The Family of Charles IV等。我个人不太喜欢Greco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使用黑色太多。这完全是个人的偏好。除了这三个画家外,我还特别喜欢Rubens的画,如The Three Graces。他的画大都充满了平静祥和,有一种写实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得到的美。

从普拉多美术馆出来,已经是傍晚七点多了。虽然饥肠咕噜,但还是觉得在粗糙的生活中难得有一点精细的美。很期待六月底七月初到卢浮宫。

Friday, April 24, 2009

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昨天没有时间详细记录晚饭的菜单,现在补上。

马德里的菜似乎比较咸,而且以煎炸、腌熏为主,不太健康。

我们吃了著名的海鲜炖饭(paella)、水煮腌熏的肉和肠子、海鲜煎饼、炸鱼、炸海鲜、炸腌熏猪肉、和西班牙是焖牛肚。全是肉,没有青菜。这顿晚饭吃的肉比我平常一个星期吃得还多。

喝的是西班牙果酒(Sangria),度数很低,容易入口。Wikipedia 对sangria有如下介绍(吴语版本)。

生个利亚(sangría),是原产西班牙葡萄牙个一种水果酒,该名字从西班牙文sangre来,意思是“血”,主要也是因为颜色是腓红个。 伊主要原料是:

  • 红酒
  • 弄刀切好个水果
  • 加甜剂,譬如蜜糖、橙汁等;
  • 一眼眼白兰地或者别样个烈酒;
  • 柠檬汁或者别样软饮料

因为原料配方弗同,各种“生个利亚酒”个烈性也是弗一样。

Thursday, April 23, 2009

马德里开会

今天是开会的第一天。承蒙西班牙王子和王妃陛下接见,我们必须一大早就通过特别安检,进入会场就座。王子高大英俊,王妃娇小玲珑。他们的座位就在我前面两排。由于时差的关系,我早上昏昏欲睡。王子王妃就座后,一大群记者疯狂拍照。记者们、王子和王妃、我的座位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刺眼的闪光灯到也多少提了提神。

做王子王妃也挺不容易的,整天有一群保安围着,很不自由。在coffee break的时候,虽然说是王子和王妃与大家共进咖啡,但保安人员为成两圈,王子和王妃只能和特定的贵宾接触,别人根本进不去。顺便说一下,这是我第一次开有保安的会。进出会场要凭证。第一天要提前到达并安检。在10:15到11:30之间附近街道还封锁,任何人不得进出会场,搞得挺不方便的。

与上个月末在上海开的会相比,这次会议紧凑多了。一天下来,听了一个keynote speech,一个panel,三个sessions(9个论文报告)。好在大部分的文章都比较好懂,报告的人多数都神采飞扬,还算比较有意思。

第一天的晚上是reception。有一个小型歌剧。一位彪悍的西班牙大妈在台上跳着踢踏舞,咿咿呀呀的唱个不休。可惜台下的人大都听不动,而且饥肠咕噜,就盼着赶紧唱完可以开吃了。

到了第二天下午,赶紧打听在哪里吃晚饭。才知道大会宴会不包含在注册费里,要特别购买,而且已经售罄。注册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点。非常郁闷。八个同样郁闷的同志一起到downtown走了一圈,大吃了一顿,喝了不少西班牙果酒。半夜三更又到了王宫外转了一圈,打着饱嗝坐上地铁回酒店。

Wednesday, April 22, 2009

初到马德里

为什么说我住在小村庄里呢?国内航班飞了五个多小时,才到了全国第二大城市,转上国际航班,六个小时后就到达巴黎了。

飞往巴黎的航班晚上8点起飞。机组空勤很快地派发了晚餐,大部分乘客很快就入睡了。一觉醒来,已经是东部时间十二点多了,窗外正是欧洲的黎明。宝石蓝的天空,天边有一丝红色。由于飞机的相对运动,五分钟的光景,天空就全亮了,犹如放了日出的快进镜头。

要求候补早一个航班。法航的服务小姐很幽默地说:没问题,如果你重新买票。于是在机场晃荡了三个小时,拜读完我的学生的一篇大作。总算可以登机去马德里了。

在飞机上抓紧时间又睡了一觉,已经快到马德里了。从机窗上往下看,一片平原。今天是晴天,黄土日照下温度高,促使其流急剧,飞机有些颠簸。不一会儿,飞机就降落在马德里机场了。

我真的是在马德里机场吗?机场很安静,人很少,以至于我都不太确信我是在西班牙的首都机场。拿上行李,很方便就坐上了地铁。一站就到了西班牙国家会展中心。我的酒店就在会展中心边上。

马德里是晴天,万里无云。摄氏十七八度的天气,微风吹来,很舒服,人也一下子懒散下来。马德里天黑得很晚,因为它本身和格林威治线很近,但用的却是巴黎时间。坐在一家饭馆里,点了一个牛排。上来的是一块很大,但切得很薄的牛肉,两个煎鸡蛋,和一把炸土豆条。和三个朋友一起聊到当地时间晚上十点,撑撑地回酒店睡觉。

Wednesday, March 4, 2009

中国总领事馆有感

前几天到中国总领事馆办事。

好处:大厅里增加了好多座位。
坏处:座位几乎多坐满了。
好处:都过了十点了,竟然还能拿到号。
坏处:前面有一百五十人,保安说要等两小时。
好处:附近有一家大书店。
坏处:买书花了一百五十多块钱。
好处:排队的时候也有东西可以打发时间了。
坏处:十一点半回到总领事馆,前面竟然还有一百多人。
好处:保安说了,只要拿到号的都会办。
坏处:还得再等两个小时。
好处:很难得见到这么多中国人。
坏处:怎么两个窗口中的一个去吃饭了?我也有点饿了。
好处:真好,竟然没有两个窗口都去吃饭。
坏处:都快两点了,则么还没到我啊?
好处:我都不怎么觉得饿了。
坏处:两点半还有个会呢。
好处:两点十分,总算到我了。
坏处:什么,我少带了份文件? 网上可没说要啊!
好处:可以取件的时候再带来。
坏处:过几天取件的时候还需要再排队。
好处:取件的队短,一个小时就可以了。
坏处:我彻底赶不上两点半的会了,学生到处找我。
好处:他们没有报警说我失踪,之后还非常理解地安慰我。

不同的人之间说同样的一句话

有时候,不同的人之间说同样的一句话,意思和感觉可以很不一样。刚才偶然想到了一个好例子。

“为什么在你小的时候,我不用担心你,但现在你越来越大了,我倒反而天天不放心你呢?”

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下都有用,但意思不太一样。父母可以用这句话来教训日渐长大的孩子。长大了的孩子可以用这句话来关怀日渐变老的父母。更绝的是,在情侣和夫妻之间,这句俏皮话可以巧妙地传达心意,还带有几分幽默。

Sunday, March 1, 2009

我的新玩具:意大利 Mocha 咖啡壶

一直听闻用炉子烧出来的 espresso 有独特风味。今天终于忍不住,在 Benix 买了一个意大利 Moka 式咖啡壶。吃完午饭,兴冲冲地打好咖啡粉,放入壶中,架在电炉上,焦急地等待喝咖啡。烧了二十多分钟,只有几滴咖啡,不成功。用冷水把咖啡壶冷却下来,才发现咖啡粉放太多了,把过滤网都堵死了(太贪心!)。另外,壶子也拧得不够紧,漏气。

不甘心。倒掉咖啡渣,洗干净咖啡壶,重来一次。这次,我稍微平整了一下咖啡粉,拧紧了壶。只需两三分钟便听到了咖啡滴进壶里的声音。再过了一分钟,掀开盖子,一杯香浓的意大利 espresso 便已经做好。尝了一口,味道跟我办公室里的 Krups Espresso 咖啡机做出来又很不一样。

以下关于 Moka 咖啡壶原理的说明引自http://www.foreveritalia.com/cultura.php?nav=3&lingua=2&sel=5&sel2=4

MOCHA COFFEE-MAKER: THE REVOLUTION

The origins of this coffee-maker date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many people claim its paternity with several patents filed in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coffee-maker has spread everywhere, especially in Italy and Spain, where it replaces any other domestic device for coffee making. This product is very successful due to the association of several reasons, such as being easy to use, extremely reliable and able to prepare an unequalled drink in terms of taste and aroma and, what’s more, at a reasonable price.

The Mocha coffee-maker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al revolution since, before its launch, all the other coffee-makers obtained coffee through water boiling. Conversely, in a Mocha coffee-maker, due to a specific thermodynamic phenomenon, water goes from bottom to top at a pressu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omething that enables it to beat the force of gravity and the resistance opposed by the coffee in the filter, but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boiling point. These are the ideal conditions to extract the aromatic substances and the oils contained in coffee, thus obtaining the inimitable drink that we all know.

问答

问:“怎么从警笛声分辨警车和救护车?”
答:“远处几声狗叫,听见了吧?那条狗是什么颜色的?”

Sunday, February 22, 2009

千金难买老来瘦

今天,买回两只老鸡,准备炖汤用。首要任务是把鸡皮和油去掉,非常麻烦。太太感叹道:“真是千金难买老来瘦啊!” 绝!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别国十年

别国十年

别字既作告别解,也作他解。

莫说十年弹指间,
几多欢喜几多难。
三千日夜从何数,
万里重洋常可叹。
乱想胡思成职业,
山城偶宿作偏安。
忽闻有客归期定,
我欲言还无处还。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贺年用语

今天,给若干好友发去新年贺语,其中有“财源滚滚”一句。某老师给我如下批语。

“财(裁)源(员)”现在是个敏感的词,还是少提为妙。哈哈。
让我们在牛年,
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开心就好!

实在精妙,共勉共勉。

补记:刚收到以下紧急通知,需要马上深入领会、贯彻执行。

紧急通知

今年拜年禁止说以下内容:“裁员广进”(财源广进)、“裁员滾滾”(财源滚滚)、“薪饷四成”(心想事成)、“遭裁禁饱”(招财进宝)

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一个有意思的句子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题为“交通部承诺不让一个旅客在客运站过年三十”。(http://news.sina.com.cn/c/2009-01-16/211717060681.shtml) 这个句子的本意是想说,交通部要把每个旅客都在过年前送到家。可是,这个句子却有歧义,可以被曲解成“交通部将在年三十关闭所有车站,使得旅客不可以在客运站过年三十”。又一个例子证明,话还是直接说明白的好。

不知不觉,又要过年了。


后记: 昨日读到一则笑话如下。

“某高校大学生春节欲归家,往车站买票。硬座卧铺皆不得,只站票有余。生遂曰:‘给我一张无座的车票’,售票员拒绝。生大惑,‘为什么?’售票员严肃的说:‘上头决定,层层领导严令遵守,基层人员不得违反,一个重要的承诺:今年春节,我们坚决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Friday, January 16, 2009

连场大雪后天气回暖,出太阳,积雪化成雾气,但连日无风,于是大雾笼罩。

冰雪天成本圣洁,
雾云仙驾更轻灵。
似山似水因人愿,
趋后趋前无定形。
山色素装作水墨,
天光灿烂幻华亭。
踏云才见骄阳好,
破雾方知万里青。

Monday, January 12, 2009

清晨上山

八拍蛮 清晨上山

残雪冷凝生昼雾,
密林憨立隐晨曦。
轻数踏冰车疾影,
静听知晓鸟嬉啼。

Sunday, January 11,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7)

炒田螺/石螺

总体而言,好菜都应该是色香味俱全。舌头、鼻子、眼睛是从美食中受惠最多的器官。但是,美食的精妙就在于不同的菜式能让人体不同的器官获得独特的享受。例如,吃北京的爆肚,主要是牙齿的享受。品尝爆肚,就是要感受牙齿切磨爆肚时那种咬时脆,咬进后嫩的感觉。又脆又嫩,妙不可言。

吃什么菜,耳朵能受用呢?我首推炒螺。要制作一盘好的炒螺,颇费功夫。首先,买回来的螺丝要先养上两三天,等螺丝把肚子里的泥都吐干净了,吃起来才不会掺牙。之后,把死的螺丝扔掉,用小刷子把螺丝外壳刷干净,用刀剁去螺丝的尾尖。这样,在炒的时候味道才能进到螺肉里。

炒的时候,要先把调料(干辣椒、花椒、姜、蒜、豆豉、酒糟和少许猪油)爆炒,然后倒入螺丝和少量水。螺丝不太容易熟透。因此,要把锅里的螺丝不断翻搅。螺丝和锅之间以及螺丝互相之间碰撞的哗哗声,悦耳动听,这就是耳朵的享受了。悦耳的炒螺声加上调料的香味,引人唾涎欲滴,是炒螺小摊吸引顾客的法宝。

翻炒到螺丝熟透,厣脱落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也有讲究。拿起一个螺丝,先从尾部轻轻地把螺丝里的汁液吸出,同时也使得螺肉紧紧地堵住了螺丝尾部的孔。然后,把螺丝换个方向,从头部轻轻一吸,螺肉就能吸出来。有经验的食客都知道螺肉最好吃的是头,中部和尾部有螺仔和内脏,不宜食用。因此,当螺头被吸出后,轻轻一咬,中部和尾部就留在螺壳里,干脆利落。

炒螺一般可以选择田螺或石螺。田螺个大,肉多。石螺个小,肉也少得多。吃石螺的人多,吃田螺的人少。为什么呢?炒螺一般用来打发时间,而不是填饱肚子或下饭。三五好友,边吃边聊,能耗上几个小时,主要是享受那味道、香气、和炒螺的声音。石螺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生一碗,熟一碗,吃完之后还有一碗”,这就是螺丝了。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6)

牛羊杂碎汤

牛羊杂碎汤是我读高中时候的挚爱之一。

我所读中学的前身是清末四大学府之一(窃自骄傲一下),整个学校被一条护校河围绕着。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所有高中部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吃饭是八个人一桌,饭随便吃,但菜只有一盘。时间一长,大家肚子里的油水难免就比较少了,溜到校外打牙祭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在校外公共汽车站旁,有一档牛羊杂碎汤很受学生的欢迎。一锅沸煮的牛骨头高汤,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付上三毛钱,老板就在一个漏勺上倒入一碟牛羊杂碎,在高汤里烫熟,盛到碗里,再加上一些吸饱了牛肉汤精华的萝卜块,满上骨头汤,上面再撒一些葱花香菜末和胡椒粉。热乎乎地吃上一碗,既解馋又暖身子,吃一次的油水能顶上一个星期。老板体谅学生穷,只要付上一毛钱,就能买一碗高汤萝卜。虽然没有牛羊杂碎,也很解馋。所以,从早到晚,总有不少的学生光顾。

后来才知道,牛羊杂碎汤高胆固醇、高脂肪,是非常不健康的,现在也不敢多吃了。

Friday, January 9,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5)

猪红汤和芝麻糊

猪红,也就是猪血。今天看来,猪红汤和芝麻糊再平常不过了。但回到20年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猪红汤和芝麻糊竟然是全城流行的街头小吃。

卖猪红汤和芝麻糊的设备很简单:一个桶装原料,一个桶装水,再加一个炉子、几副碗筷、几张小板凳。全部家当可以架在一辆自行车上,推起来就走。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路口,两三分钟就能把摊子架起来,非常快捷。

在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的日子里,猪红汤和芝麻糊的香气远远飘来,非常诱人。记得多年前看南方芝麻糊的广告,似乎还能闻到那股香味。

猪红汤和芝麻糊有绝好的市场定位。在那个年代,吃零食的闲钱是不多的。所以,东西必须得便宜。什么宫廷小吃或红楼小吃之类估计很难形成市场规模。猪红汤和芝麻糊每碗只卖一毛钱,不少人还是能偶尔消费得起的。其次,要在市场流行,得有足够多的摊点同时在卖。那时候还没有连锁店。国营食堂或饭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猪红汤和芝麻糊制作简单,脑袋含水量不太高的人看一眼都能明白,回家三下两下就能凑齐一个摊铺所需的器材,没几天就可以开张。第三,猪红汤和芝麻糊不是什么大菜,平均制作水平大致稳定,顾客不太会专门跑五里地去追捧某位大师傅。只要在有人的地方支起一个锅,都能多多少少有些生意。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创业成本低廉,产品受市场欢迎,市场门槛又低,因此一度有许多流动的摊点,成为城里的一道风景。

现在,猪红汤和芝麻糊的流动摊点已经没有了,只有记忆中还依稀飘荡着那热腾腾的香气。

Tuesday, January 6, 2009

Vancouver 2010志愿者第一关

去年报名Vancouver 2010冬季奥运会志愿者,之后便渺无音信,我也不报多大希望,以至于注册密码都忘了。今天忽然收到通知,要面试、security check和初步培训(包括Team 2010 Orientation和Service Excellence Training)。

至少可以玩一下第一关。

Monday, January 5, 2009

上课的第一天,学校因下雪关闭

今天是开学上课的第一天,由于昨晚的大雪,学校关闭。新学生也许在心里嘀咕,这是个什么鬼地方啊!

铲雪花了近两个小时,driveway两边已经各堆起了一米多高的雪墙。看着屋顶四五十厘米的积雪,很担心是否会把房子压塌了。院子里的树木被压得全走了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原。

对门的小妹妹好不容易才把车从雪坑里开出来,折腾了半小时,还是开不上小路的坡,上不了大路。她想把车停回到雪坑里,来回几次都在打滑。正巧我在铲雪,帮忙铲了不少,又费了不少周折,总算停进去了。但司机一边的车门却被雪挡住了,她只好从另一边的车门爬出来,多少有点狼狈。

打开收音机,几乎全部都是关于路面积雪,道路难行的报道,以及无数听众抱怨市政府没有好好铲雪的电话。

雪暴已经持续三个星期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象小工兵战士似的,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一个小时铲雪。今天,收音机还建议大家改变观念。不要等雪停了才铲,而是一有空就去铲。我怎么听怎么觉得那家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忽然发现,一个多小时的铲雪劳动已经不觉得太累了。坚持锻炼就是有效果。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

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呢?

Sunday, January 4,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4)

开煲狗肉

一道好菜应该给人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在我读初中的那三年,开煲狗肉给了我许多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但我却从来没有在味觉上感受到,因为我没吃上过。

每天上学,我都要骑车贯穿整条吉祥路(那时候还叫教育路)。教育南路是那时候广州市有名的开煲狗肉的集市。每到冬天傍晚四五点,许多大排挡就在人行道上和马路边上支起小桌子,摆上小板凳,升起小炭炉,就等着客人落座了。一条短短的教育南路,也就两三百米长。两边都摆上摊,少说也有一两百个炉子。

俗话说得好,狗肉滚(煮)三滚,神仙企(站)唔(不)稳。我一般五点来放学,饥肠咕噜,骑车贯穿整条教育南路的时候,第一轮的食客正落座开煮,香味飘满了整条街。那可真是目不暇接(其实看哪一锅都挺诱人的)、香气扑鼻,大家骑车的速度通常都得慢下来。食客、大排挡的伙计、过路的看客(其实不只是看,还带闻),把路挤得熙熙攘攘,很是一景。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腊八偶感

如梦令 腊八偶感

今日腊八,大雪大风,窗外积雪如山。明天将回暖,大雨。

风疾雪狂山遁,
路冻枝歪人慎。
寒岁漫难熬,
枝已红青仍韫,
遥闻,遥闻,
春雨潇潇声近。

Friday, January 2,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3)


云耳冬菇蒸鸡腿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虽然生活有所改善,但吃鸡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每年也就两三次吧。在市场上,鸡只能整只卖,或者在家里养。一只鸡只有两条腿,因此,在那个年代,鸡腿是美味佳肴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外籍人士带外币到国内,换到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如果有境外汇款,除了能收到等值的人民币外,还能拿到侨汇券(见图,http://www.lqooo.com/data/upload2/remote/20070601/4_Br6ZgX.jpg)。这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可是宝贝了,因为用它们可以在侨汇商店购买市场上稀缺的商品,如永久牌和凤凰牌的自行车、缝纫机、花生油等。因此,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都有黑市买卖。

我们家弄不到很多的侨汇券和外汇兑换券,买不了大件商品。每次弄到一点,就可以去买上一两斤鸡腿。那时候,冷冻鸡腿单卖可是新鲜事。想想看,很少能吃上鸡的人们看到一纸箱一纸箱的鸡腿,唾液分泌得有多活跃呀。

净吃鸡腿还是太奢侈了。我妈就经常用云耳(即黑木耳)、冬菇、黄花菜和切成小块的鸡腿蒸上一大盘,很有视觉冲击作用。黄花菜虽然很便宜,和鸡腿块蒸在一起,吸了鸡肉的味道,非常解馋。

云耳冬菇蒸鸡腿是我在那个年代最向往的菜之一了。

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贺新年

醉妆词 贺新年

庆新岁,
贺新岁,
美酒佳肴会。
贺新岁,
庆新岁,
祝愿皆天遂。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雪夜忆好菜

几天前,大雪天晚上写记忆中的好菜,顺手胡乱填词一则,见笑。

忆江南 雪夜

纷纷落,
遍野漫山飘,
被困村中何以乐,
无聊网上度寒宵,
寄趣忆佳肴。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2)

韭几菜汤

韭几是一种很便宜的蔬菜,现在吃的人甚至是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韭几叶子长在直的藤条上,用手一顺,叶子就全掉下来了。

韭几叶适合做汤,味道鲜,稍带点苦。如果能加上一些肉片,味道就更好些。有人问韭几菜到底长啥样。好不容易找到一幅照片(http://i1.dpfile.com/2008-11-10/1154304_b.jpg)

小时候吃了不少韭几菜,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韭几菜很便宜。我读小学的时候,负责全家的蔬菜采购工作。每天中午放学,负责花一毛钱买全家一天的蔬菜。韭几菜一般才三分钱一斤,自然是一个好选择。(那时候,买肉要肉票。因此,只有早上我妈给我一张肉票,我才能去买上几两猪肉。一个月买不了几次。)其次,我从小就喜欢吃有嚼头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叫粗纤维,是好东西)。韭几菜纤维很粗,自然合我的口味。最有意思的一个原因,是只要把韭几菜藤插在土里,三四天后还能长出新的韭几叶子。买一次,能吃上两三次。经济倒不是我的主要考虑(我那时候还小,反正每天都有一毛钱买菜,不担心经费不足),我主要是觉得种菜很好玩,而且在三四天就能有收获,多有成就感呀。


炸春卷

印象中,小时候买肉并不太难,只是要凭票而已。买鱼就要难得多了,不但凭票,而且鱼档在白天总是空的,必须要起大早排队。有一次,我自告奋勇去排队买鱼。大概四五点起的床,来到市场的鱼档前,已经有十来个人在排队。那时候大家也很讲信用。摆块砖头也就算我排队了,绝少冒认或把别人的砖头踢走。我摆上一块砖头,就在市场上跑来跑去玩,不时回来看看砖头还在。早上七点多,我爸带着鱼票和钱来了。买鱼这样大的买卖,一般还是需要家长来成交的。

为了表扬我起早贪黑为买鱼所作的贡献,他掏出五分钱让我自己买早点。那时候,很难有机会自己选择吃什么早点。我拿着五分钱,在一家点心铺的橱窗外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不好该吃什么。最后,一下狠心,给我来两根炸春卷。那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春卷了。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读《南渡记》和《东藏记》

宗璞先生花了前后10年的时间才写成《南渡记》和《东藏记》。在我读来,这两部小说并不轻松。与许多反映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相比,这两部小说的长处是其沉重的主题,众多性格迥异的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首先说主题。《南渡记》描写了一群北平的知识分子对国破的亲身经历。作者以日本鬼子入侵北平前后若干知识分子及其家眷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日军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不同的人对生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整部小说并没有什么大场面的描写,但一堆小事凑在一起,把整个国破的过程及其对人们心灵的冲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对一些人物的处理很恰当。以凌京尧为例,小说并没有把这个沦为汉奸的知识分子描述成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反之,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懦弱的普通人。凌京尧内心里也反对日本人,但当刀子架在脖子上时,便非常不情愿的投降了。我相信,不少汉奸都可能是这么来的。反过来看,对于在沦陷区的知名人物而言,要不当汉奸,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东藏记》则描述了北平的大学在昆明继续办学的故事。最为传神的是一群小孩在战乱中成长的过程。也许,作者已经把她自己也融为了其中的某位小姑娘(嵋?)在这一集中,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和对延安苏区的不大信任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民政府当局腐败。另一方面,延安苏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又使他们感到不安。作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能大胆地在作品中表现知识分子的这种迷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东藏记》获2005年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

再说人物。这两部小说塑造了约四十位不同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有近十个。虽然《东藏记》的后半截比较集中在嵋的身上,但其他的人物也表现得很生动。最为有意思的是作者总能够用一两件小事把一个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例如,作者通过尤甲人和姚秋尔添油加醋、摆弄是非的二三事就把一对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精英描写得活龙活现。

最后说人物关系。四十个人物就能有上百个两两关系。读者两部小说的时候,记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对读者认真程度的检验。在《东藏记》中,一群小孩逐步成长,步入青年。其中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很难把握的。作者恰到好处地布下了引子,下一步的发展也许在《西征记》中体现吧。

《野葫芦引》的后两部(《西征记》和《北归记》)还在写作当中。如果能够完成,这将是一部反映整个日寇入侵、长期抗战和胜利光复的完整巨著。

鼹鼠饮河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 《庄子·逍遥游》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1)

过节了,虽然是洋节。过节总要吃点好的,平时不容易吃到的东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吃已经越来越难带来兴奋。反而,经常想起一些记忆中的好菜。

蒜头蒸肉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外婆带着我们一群外孙。在那个特殊年代,肉是严格限量供应的,很难吃得上。蒜头蒸肉便是我们很向往的一道好菜。外婆总是让我们一起剥蒜,热热闹闹的,能折腾上好一会儿。然后,加上一点肉,在饭快好的时候,放进饭锅里,饭熟了,菜也就做好了。一盘蒜头蒸肉,其实主要是蒜头,肉是很少的。一拨小孩吃饭,最兴奋的是抢菜。如果能抢到一个大蒜头,那是很牛的。

伊面

还是在我小的时候,大姨妈很喜欢给我们弄新奇的东西吃。记得有一次,大姨妈一高兴,决定带我上馆子。我们来到了一家面馆。大姨妈给我叫了一碗手拉的伊面。那是我第一次吃伊面。除了口感很有弹性以外,最奇特的是面很粗,但很松。从中间咬开,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小孔。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还错以为伊面是通心的。

后来,第一代的快餐面都号称是速食伊面。但吃起来,比我记忆中的那碗伊面差远了。

(待续菜单)

韭几菜汤

云耳冬菇蒸鸡腿

猪红汤

开煲狗肉

牛羊杂碎汤

炒田螺/石螺

上海咸豆花

交大素菜包子

葡国鸡

油炸臭豆腐

咸鱼鸡粒豆腐煲

油炸薄荷叶

芥菜芋头汤

北大冬瓜丸子汤

盐焗鸡腿/三文鱼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节日贺语

在给朋友们的圣诞电子邮件中,我汇报了本地的严寒和大雪情况。(用春节晚会读电报的口吻)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鼓掌)

一位在Edmonton 的朋友说:“You haven't seen anything yet. Edmonton is suffering from a 10 days strait below -25C every single day. They announce finally a warm up for tomorrow, a nice -18C.” 我顿时感到无比温暖。

“We will also have white Christmas this year. But we will be in Orlando, Florida for the New Year”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May be you bring the cold from Buffalo to Vancouver.” 知道了,我的寒假作业还得有一篇深刻检讨。

“ we have too much snow here, non-stop and I have to shovel all the time (already an expert).” 熟能生巧,怪不得老兄能自己办公司。

“We already had 3-4 snow storms. I am already tired...” 嗨,同为天涯沦落人。

“You have gotten used to staying in a nice area and forgotten what snow looks like. Now it is a good time to refresh your memory of Buffalo ^_^” 明白了,我的检讨还得再加500字。

一位在加州海边的朋友说:“I envy you for the new scenery (unlike ours)!” 我对“审美疲劳”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Here in Dallas, it's warm and pleasant, although a road shooting just happened and two died. America!” 真惊心动魄!还是只下点雪好了。

“We are here in Singapore,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24-32 degree Celsius:) With some artificial snow in our Orchard Road:)” 我们也想在冬天到夏威夷或 Las Vegas 享受出汗的感觉。

“Glad you are surviving and enjoying the snow!” 泪流满面,虽然铲雪后浑身肌肉酸痛。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we are having a very hot Christmas at Brisbane. We have to switch on the air-conditioning to survive.” 是你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了。我们现在的话题是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no snow around Sigma Building of MSRA. Maybe it is because that MSRA is the hottest lab and the snow thaw in the sky before it gets to the ground:)” 听听,这就叫底气。

一位在中国的朋友说:“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s for the prize cutting and bought a lot of stuff, including a small Christmas tree,” 谁说全球经济衰退的?

“In general, AZ is a warm place in Winter, but we have rain these days.”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全球气候变化也不例外。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告示一则

今天,在学校的网页上看到如下告示,叹为观止,对告示作者的文字和幽默感深表佩服。

BURNABY WEATHER
Driving is tricky on the Burnaby campus. Overnight snow should end this morning, and be followed by clouds and sun. But more snow is possible Tuesday, almost certain on Wednesday, probable on Thursday, and is expected through the day Friday. As ever, don't head for the Burnaby campus without first checking the SFU Road Conditions webpage.

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

在《东藏记》中,作者借嵋的口说出了“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这句话。这是碧初和嵋这两代女主人公的信念。我猜,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信念。

我并不能苟同“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虽然不少读书人都面子上挂着追求公平的幌子,但内心当中,其实与常人无异。或者说,读书人读的书多了,反而更懂得掩饰了。其实,学术圈也是一个江湖,其中也有江湖大盗,大奸大恶。圣人君子是少而又少的,最多的是凡夫俗子, 他们多行小善小恶,鲜有大善大恶。绝对不要想象只有高尚的人才会去做学问研究,或者做学问研究能使人高尚。研究也不过是一种谋生糊口的方式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研究职位一般都能温饱无忧,于是更多人趋之若鹜,使得这个江湖更加鱼龙混杂。

在我看来,公平实质上是一个个人理念。它综合反映了个人社会文化背景,性格和个人经历等的许多方面。看看频繁的国际冲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平的定义是因社会文化背景而异。公平的定义也和个人性格有关。比较好胜的人和比较懦弱的人自然对公平有不同的期望。个人经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公平的理解。一个长期特权者也许认为特权的削弱就是不公平,而一个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也许认为地上捡到的一块钱都是上天的恩赐。

公平并不是专给读书人讲的。反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对公平的理解和期望。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公平。读书人对公平也许有比别人更多的话语权,但读书人在公平的问题上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更多的道德优势。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冷 -- 可怜的杜鹃花树

我最喜欢自己门前的一棵枫树和几棵杜鹃花树。在夏天和秋天,茂密的枫叶映红了半个前院。冬天来了,枫树甩掉所有的叶子,风雪倒也奈它不何。

杜鹃花四季常绿,花期很长。通常四五月开始开花,能持续两三个月。杜鹃花盛开的月份,是院子里最漂亮的时候。不但如此,杜鹃花树通常在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挂上来年的花苞,在冬天很是给人希望和鼓舞。

杜鹃花过冬很有意思。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杜鹃花树的叶子会卷起来,大概是减少散热面积吧。天气越冷,卷得越细。昨晚是这里四十年来最冷的一个晚上,气温低至-15.8摄氏度。今天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杜鹃花树的叶子都可怜兮兮地卷成细细的长条。乍一看,象树上挂着粗粗的松针。明天还将有一次大风雪。我不禁为这些杜鹃花树能否挺得过这次空前的寒潮而担忧。

天气快回暖一点吧!其实,我们并不介意圣诞节没有雪。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改文章

这几天和一个学生一起修改一篇文章。因为审稿意见点了我们文章的几个死穴,改起来并不容易。总算改完了,学生感叹说:“改文章真比写文章还难。”我一惊,这真是知心话和至理名言呀!

近两三年来,学生们的水平日长,我花在修改文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痛苦也越来越深。一开始,我经常推倒重写。后来发现,这并不是正道。首先,这是对学生工作的极大不尊重。人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写成的东西,片刻间便荡然无存,多伤心啊。王力先生说得好,“文章是自己的好,xx是xx的好”(学学古人,后半句不说了,自己查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文集》)。其次,学生并不能从我重写的版本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我的思路可能和他们原来的思路并不一样。于是,学生在写下一篇文章的时候,重蹈覆辙,而我则愈加懊恼。

近来,我尝试改,而不是重写。个中苦痛,难以名状。首先,我要变成一条钻到学生肚子里的虫子,体会到他们的写作意图。这就要克服思维定式和差异,绝非易事。其次,在改的时候,要尽量用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角度,不能露出越庖代俎的痕迹。这又谈何容易。舞文弄墨,最不爽的不外乎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尽情挥洒了。

什么时候改文章才能变成和写文章一样充满乐趣呢?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失败到底有几个孩子呢?其中又有几个叫成功呢? :)

我们的老祖宗总是那么睿智,说话只说一半,而且,是好的那一半。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我在南方长大,小时候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雪。只是从书上得到雪的概念,心里多多少少对雪充满了一丝好奇。

第一次见到雪是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其实只是很小的飘雪,持续了几分钟而已,落到地上已经全化了。一拨南方的毛孩儿却非常兴奋,毕竟是第一次看到雪嘛。我们跑到空地,小心地用手接着一两朵小雪花。雪花落在手上,瞬间便融化了。我们却努力把握这短暂的瞬间,验证从书上学来的雪的概念。雪花居然真的是六角形的。

后来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看雪的机会也多了一些,一年总有那么两三次吧。然而,我并不喜欢北京的雪,因为我不喜欢北京冬天的风,而印象中北京的雪和风总是接踵而至。无论人怎么缩成一团,北京冬天的风总是能找到你的袖口、衣领,从那里钻进你的衣服里。

我在北美的第一个 interview 也跟雪有关。正值十二月,当我兴高采烈地去订机票的时候,卖票的老太太坏笑了一下,"oh, you are going to move to London",不解。后来,当我的航班因暴风雪被取消,航空公司雇了一辆车把我从 London 送到 Toronto 机场的时候,才感受到风雪的威力,明白老太太为什么坏笑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我在北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在一个著名的 snow town。在从当年十二月到次年四月的 "interview season",我跑了不少学校。遇到了好几次暴风雪,因而理所当然的排除了一些地方。当我到这个 snow town 的时候,是农历正月初一,竟然没有下雪!虽然路边有一些积雪,但气温不低,地面上露出了绿草。当地人也很爽快,当场就给了 verbal offer,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我也就基本上决定了。后来才知道,这个 snow town 虽然一年有6个月下雪,但每年二月总有两个星期不下雪,而且回暖到能看见绿草,也让扫雪的人喘口气。我们也经常把最好的申请人的面试安排在那两个星期。

还有一件趣事。这个 snow town 通常在四月下旬才下最后一场雪。最后的一场雪虽然不小,但由于气温已经不低,通常很快就化了。习惯了以后,其实没什么。但对于不知就里的人来说,却可能如天方夜谭。对一些人而言,四月底还飘雪,哪怕不是窦娥般的冤情,也是挺可怕的。我们就曾经在四月底面试过一个人。不巧,正好下雪。我们都能看出来,他从下飞机的第一分钟起,就盼望着回家的飞机。

Snow town 的人还喜欢和北岸的城市比。Snow town 虽然雪多,浓冬的时候每星期一次,但每场雪都要化得差不多了才下下一场。而北岸的城市则很冷,行人路上的雪积得象小战壕似的。当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是自我安慰了。

近来有句话,“屁股指挥脑袋”,说得很对。当我住在 Burnaby 山校园的时候,每当下雪,走在路上,总觉得银装素裹的校园很美。于是,从来不在乎雪下得很大。甚至以山上多雪为傲。后来,住在山下,下雪时开车上下山总是战战兢兢。在铲过三次雪后,铲雪便是责任更甚于乐趣。于是,雪便不是那么可爱了。记得有一个周日下午,我妈站在窗前看飞雪,高兴地说,“我们来看这雪能下多大”。我心里打鼓: 我明天一大早还得铲雪上班呢。咳,我总是那么叶公好龙。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长在。" -- 宗璞《东藏记》

Monday, January 7, 2008

《苹果》与“Charlie Wilson's War”

据报道,《广电总局关于处理影片<苹果> 违规问题的情况通报》中明确要求对参与该片拍摄的制片人、导演及相关演员,则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作出深刻检查。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没收他们的片酬。这样,他们既露了,又没拿着钱,下次自然不干了。

昨天,看了“Charlie Wilson's War“。一开头就是在拉斯韦加斯泡澡喝酒,并有全身裸露镜头和多个露点镜头。这些不必要的镜头活生生地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歌颂美国支持阿富汗人民反对入侵者,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变成了三级片,剥夺了美国广大青少年一次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机会。美国广电总局应“对参与该片拍摄的制片人、导演及相关演员,则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作出深刻检查。”

:)

Thursday, December 27, 2007

开卷语

心如止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达的境界。当我说心如止水的时候,水已经不静了。于是,我便干脆把那些波澜记下,也是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