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贺年用语

今天,给若干好友发去新年贺语,其中有“财源滚滚”一句。某老师给我如下批语。

“财(裁)源(员)”现在是个敏感的词,还是少提为妙。哈哈。
让我们在牛年,
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
泡着澡,看着表,舒服一秒是一秒。
开心就好!

实在精妙,共勉共勉。

补记:刚收到以下紧急通知,需要马上深入领会、贯彻执行。

紧急通知

今年拜年禁止说以下内容:“裁员广进”(财源广进)、“裁员滾滾”(财源滚滚)、“薪饷四成”(心想事成)、“遭裁禁饱”(招财进宝)

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一个有意思的句子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题为“交通部承诺不让一个旅客在客运站过年三十”。(http://news.sina.com.cn/c/2009-01-16/211717060681.shtml) 这个句子的本意是想说,交通部要把每个旅客都在过年前送到家。可是,这个句子却有歧义,可以被曲解成“交通部将在年三十关闭所有车站,使得旅客不可以在客运站过年三十”。又一个例子证明,话还是直接说明白的好。

不知不觉,又要过年了。


后记: 昨日读到一则笑话如下。

“某高校大学生春节欲归家,往车站买票。硬座卧铺皆不得,只站票有余。生遂曰:‘给我一张无座的车票’,售票员拒绝。生大惑,‘为什么?’售票员严肃的说:‘上头决定,层层领导严令遵守,基层人员不得违反,一个重要的承诺:今年春节,我们坚决不让一个学生,站着回家!’”

Friday, January 16, 2009

连场大雪后天气回暖,出太阳,积雪化成雾气,但连日无风,于是大雾笼罩。

冰雪天成本圣洁,
雾云仙驾更轻灵。
似山似水因人愿,
趋后趋前无定形。
山色素装作水墨,
天光灿烂幻华亭。
踏云才见骄阳好,
破雾方知万里青。

Monday, January 12, 2009

清晨上山

八拍蛮 清晨上山

残雪冷凝生昼雾,
密林憨立隐晨曦。
轻数踏冰车疾影,
静听知晓鸟嬉啼。

Sunday, January 11,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7)

炒田螺/石螺

总体而言,好菜都应该是色香味俱全。舌头、鼻子、眼睛是从美食中受惠最多的器官。但是,美食的精妙就在于不同的菜式能让人体不同的器官获得独特的享受。例如,吃北京的爆肚,主要是牙齿的享受。品尝爆肚,就是要感受牙齿切磨爆肚时那种咬时脆,咬进后嫩的感觉。又脆又嫩,妙不可言。

吃什么菜,耳朵能受用呢?我首推炒螺。要制作一盘好的炒螺,颇费功夫。首先,买回来的螺丝要先养上两三天,等螺丝把肚子里的泥都吐干净了,吃起来才不会掺牙。之后,把死的螺丝扔掉,用小刷子把螺丝外壳刷干净,用刀剁去螺丝的尾尖。这样,在炒的时候味道才能进到螺肉里。

炒的时候,要先把调料(干辣椒、花椒、姜、蒜、豆豉、酒糟和少许猪油)爆炒,然后倒入螺丝和少量水。螺丝不太容易熟透。因此,要把锅里的螺丝不断翻搅。螺丝和锅之间以及螺丝互相之间碰撞的哗哗声,悦耳动听,这就是耳朵的享受了。悦耳的炒螺声加上调料的香味,引人唾涎欲滴,是炒螺小摊吸引顾客的法宝。

翻炒到螺丝熟透,厣脱落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也有讲究。拿起一个螺丝,先从尾部轻轻地把螺丝里的汁液吸出,同时也使得螺肉紧紧地堵住了螺丝尾部的孔。然后,把螺丝换个方向,从头部轻轻一吸,螺肉就能吸出来。有经验的食客都知道螺肉最好吃的是头,中部和尾部有螺仔和内脏,不宜食用。因此,当螺头被吸出后,轻轻一咬,中部和尾部就留在螺壳里,干脆利落。

炒螺一般可以选择田螺或石螺。田螺个大,肉多。石螺个小,肉也少得多。吃石螺的人多,吃田螺的人少。为什么呢?炒螺一般用来打发时间,而不是填饱肚子或下饭。三五好友,边吃边聊,能耗上几个小时,主要是享受那味道、香气、和炒螺的声音。石螺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生一碗,熟一碗,吃完之后还有一碗”,这就是螺丝了。

Saturday, January 10,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6)

牛羊杂碎汤

牛羊杂碎汤是我读高中时候的挚爱之一。

我所读中学的前身是清末四大学府之一(窃自骄傲一下),整个学校被一条护校河围绕着。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所有高中部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吃饭是八个人一桌,饭随便吃,但菜只有一盘。时间一长,大家肚子里的油水难免就比较少了,溜到校外打牙祭便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在校外公共汽车站旁,有一档牛羊杂碎汤很受学生的欢迎。一锅沸煮的牛骨头高汤,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付上三毛钱,老板就在一个漏勺上倒入一碟牛羊杂碎,在高汤里烫熟,盛到碗里,再加上一些吸饱了牛肉汤精华的萝卜块,满上骨头汤,上面再撒一些葱花香菜末和胡椒粉。热乎乎地吃上一碗,既解馋又暖身子,吃一次的油水能顶上一个星期。老板体谅学生穷,只要付上一毛钱,就能买一碗高汤萝卜。虽然没有牛羊杂碎,也很解馋。所以,从早到晚,总有不少的学生光顾。

后来才知道,牛羊杂碎汤高胆固醇、高脂肪,是非常不健康的,现在也不敢多吃了。

Friday, January 9,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5)

猪红汤和芝麻糊

猪红,也就是猪血。今天看来,猪红汤和芝麻糊再平常不过了。但回到20年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猪红汤和芝麻糊竟然是全城流行的街头小吃。

卖猪红汤和芝麻糊的设备很简单:一个桶装原料,一个桶装水,再加一个炉子、几副碗筷、几张小板凳。全部家当可以架在一辆自行车上,推起来就走。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路口,两三分钟就能把摊子架起来,非常快捷。

在肚子里没有什么油水的日子里,猪红汤和芝麻糊的香气远远飘来,非常诱人。记得多年前看南方芝麻糊的广告,似乎还能闻到那股香味。

猪红汤和芝麻糊有绝好的市场定位。在那个年代,吃零食的闲钱是不多的。所以,东西必须得便宜。什么宫廷小吃或红楼小吃之类估计很难形成市场规模。猪红汤和芝麻糊每碗只卖一毛钱,不少人还是能偶尔消费得起的。其次,要在市场流行,得有足够多的摊点同时在卖。那时候还没有连锁店。国营食堂或饭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猪红汤和芝麻糊制作简单,脑袋含水量不太高的人看一眼都能明白,回家三下两下就能凑齐一个摊铺所需的器材,没几天就可以开张。第三,猪红汤和芝麻糊不是什么大菜,平均制作水平大致稳定,顾客不太会专门跑五里地去追捧某位大师傅。只要在有人的地方支起一个锅,都能多多少少有些生意。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创业成本低廉,产品受市场欢迎,市场门槛又低,因此一度有许多流动的摊点,成为城里的一道风景。

现在,猪红汤和芝麻糊的流动摊点已经没有了,只有记忆中还依稀飘荡着那热腾腾的香气。

Tuesday, January 6, 2009

Vancouver 2010志愿者第一关

去年报名Vancouver 2010冬季奥运会志愿者,之后便渺无音信,我也不报多大希望,以至于注册密码都忘了。今天忽然收到通知,要面试、security check和初步培训(包括Team 2010 Orientation和Service Excellence Training)。

至少可以玩一下第一关。

Monday, January 5, 2009

上课的第一天,学校因下雪关闭

今天是开学上课的第一天,由于昨晚的大雪,学校关闭。新学生也许在心里嘀咕,这是个什么鬼地方啊!

铲雪花了近两个小时,driveway两边已经各堆起了一米多高的雪墙。看着屋顶四五十厘米的积雪,很担心是否会把房子压塌了。院子里的树木被压得全走了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复原。

对门的小妹妹好不容易才把车从雪坑里开出来,折腾了半小时,还是开不上小路的坡,上不了大路。她想把车停回到雪坑里,来回几次都在打滑。正巧我在铲雪,帮忙铲了不少,又费了不少周折,总算停进去了。但司机一边的车门却被雪挡住了,她只好从另一边的车门爬出来,多少有点狼狈。

打开收音机,几乎全部都是关于路面积雪,道路难行的报道,以及无数听众抱怨市政府没有好好铲雪的电话。

雪暴已经持续三个星期了。这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象小工兵战士似的,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花一个小时铲雪。今天,收音机还建议大家改变观念。不要等雪停了才铲,而是一有空就去铲。我怎么听怎么觉得那家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忽然发现,一个多小时的铲雪劳动已经不觉得太累了。坚持锻炼就是有效果。这也许是最大的收获了。

我们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呢?

Sunday, January 4,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4)

开煲狗肉

一道好菜应该给人以视觉、嗅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在我读初中的那三年,开煲狗肉给了我许多视觉和嗅觉的享受,但我却从来没有在味觉上感受到,因为我没吃上过。

每天上学,我都要骑车贯穿整条吉祥路(那时候还叫教育路)。教育南路是那时候广州市有名的开煲狗肉的集市。每到冬天傍晚四五点,许多大排挡就在人行道上和马路边上支起小桌子,摆上小板凳,升起小炭炉,就等着客人落座了。一条短短的教育南路,也就两三百米长。两边都摆上摊,少说也有一两百个炉子。

俗话说得好,狗肉滚(煮)三滚,神仙企(站)唔(不)稳。我一般五点来放学,饥肠咕噜,骑车贯穿整条教育南路的时候,第一轮的食客正落座开煮,香味飘满了整条街。那可真是目不暇接(其实看哪一锅都挺诱人的)、香气扑鼻,大家骑车的速度通常都得慢下来。食客、大排挡的伙计、过路的看客(其实不只是看,还带闻),把路挤得熙熙攘攘,很是一景。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腊八偶感

如梦令 腊八偶感

今日腊八,大雪大风,窗外积雪如山。明天将回暖,大雨。

风疾雪狂山遁,
路冻枝歪人慎。
寒岁漫难熬,
枝已红青仍韫,
遥闻,遥闻,
春雨潇潇声近。

Friday, January 2, 2009

记忆中的好菜 (3)


云耳冬菇蒸鸡腿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虽然生活有所改善,但吃鸡的机会还是很少的,每年也就两三次吧。在市场上,鸡只能整只卖,或者在家里养。一只鸡只有两条腿,因此,在那个年代,鸡腿是美味佳肴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外籍人士带外币到国内,换到的不是人民币,而是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如果有境外汇款,除了能收到等值的人民币外,还能拿到侨汇券(见图,http://www.lqooo.com/data/upload2/remote/20070601/4_Br6ZgX.jpg)。这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可是宝贝了,因为用它们可以在侨汇商店购买市场上稀缺的商品,如永久牌和凤凰牌的自行车、缝纫机、花生油等。因此,外汇兑换券和侨汇券都有黑市买卖。

我们家弄不到很多的侨汇券和外汇兑换券,买不了大件商品。每次弄到一点,就可以去买上一两斤鸡腿。那时候,冷冻鸡腿单卖可是新鲜事。想想看,很少能吃上鸡的人们看到一纸箱一纸箱的鸡腿,唾液分泌得有多活跃呀。

净吃鸡腿还是太奢侈了。我妈就经常用云耳(即黑木耳)、冬菇、黄花菜和切成小块的鸡腿蒸上一大盘,很有视觉冲击作用。黄花菜虽然很便宜,和鸡腿块蒸在一起,吸了鸡肉的味道,非常解馋。

云耳冬菇蒸鸡腿是我在那个年代最向往的菜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