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31, 2008

贺新年

醉妆词 贺新年

庆新岁,
贺新岁,
美酒佳肴会。
贺新岁,
庆新岁,
祝愿皆天遂。

Monday, December 29, 2008

雪夜忆好菜

几天前,大雪天晚上写记忆中的好菜,顺手胡乱填词一则,见笑。

忆江南 雪夜

纷纷落,
遍野漫山飘,
被困村中何以乐,
无聊网上度寒宵,
寄趣忆佳肴。

Sunday, December 28,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2)

韭几菜汤

韭几是一种很便宜的蔬菜,现在吃的人甚至是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韭几叶子长在直的藤条上,用手一顺,叶子就全掉下来了。

韭几叶适合做汤,味道鲜,稍带点苦。如果能加上一些肉片,味道就更好些。有人问韭几菜到底长啥样。好不容易找到一幅照片(http://i1.dpfile.com/2008-11-10/1154304_b.jpg)

小时候吃了不少韭几菜,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韭几菜很便宜。我读小学的时候,负责全家的蔬菜采购工作。每天中午放学,负责花一毛钱买全家一天的蔬菜。韭几菜一般才三分钱一斤,自然是一个好选择。(那时候,买肉要肉票。因此,只有早上我妈给我一张肉票,我才能去买上几两猪肉。一个月买不了几次。)其次,我从小就喜欢吃有嚼头的东西(后来才知道那叫粗纤维,是好东西)。韭几菜纤维很粗,自然合我的口味。最有意思的一个原因,是只要把韭几菜藤插在土里,三四天后还能长出新的韭几叶子。买一次,能吃上两三次。经济倒不是我的主要考虑(我那时候还小,反正每天都有一毛钱买菜,不担心经费不足),我主要是觉得种菜很好玩,而且在三四天就能有收获,多有成就感呀。


炸春卷

印象中,小时候买肉并不太难,只是要凭票而已。买鱼就要难得多了,不但凭票,而且鱼档在白天总是空的,必须要起大早排队。有一次,我自告奋勇去排队买鱼。大概四五点起的床,来到市场的鱼档前,已经有十来个人在排队。那时候大家也很讲信用。摆块砖头也就算我排队了,绝少冒认或把别人的砖头踢走。我摆上一块砖头,就在市场上跑来跑去玩,不时回来看看砖头还在。早上七点多,我爸带着鱼票和钱来了。买鱼这样大的买卖,一般还是需要家长来成交的。

为了表扬我起早贪黑为买鱼所作的贡献,他掏出五分钱让我自己买早点。那时候,很难有机会自己选择吃什么早点。我拿着五分钱,在一家点心铺的橱窗外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想不好该吃什么。最后,一下狠心,给我来两根炸春卷。那是我印象中最好吃的春卷了。

Saturday, December 27, 2008

读《南渡记》和《东藏记》

宗璞先生花了前后10年的时间才写成《南渡记》和《东藏记》。在我读来,这两部小说并不轻松。与许多反映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作品相比,这两部小说的长处是其沉重的主题,众多性格迥异的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首先说主题。《南渡记》描写了一群北平的知识分子对国破的亲身经历。作者以日本鬼子入侵北平前后若干知识分子及其家眷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日军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不同的人对生活态度和生活道路的不同选择。整部小说并没有什么大场面的描写,但一堆小事凑在一起,把整个国破的过程及其对人们心灵的冲击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对一些人物的处理很恰当。以凌京尧为例,小说并没有把这个沦为汉奸的知识分子描述成一个恶贯满盈的人。反之,小说塑造了一个性格懦弱的普通人。凌京尧内心里也反对日本人,但当刀子架在脖子上时,便非常不情愿的投降了。我相信,不少汉奸都可能是这么来的。反过来看,对于在沦陷区的知名人物而言,要不当汉奸,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东藏记》则描述了北平的大学在昆明继续办学的故事。最为传神的是一群小孩在战乱中成长的过程。也许,作者已经把她自己也融为了其中的某位小姑娘(嵋?)在这一集中,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和对延安苏区的不大信任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国民政府当局腐败。另一方面,延安苏区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不重视又使他们感到不安。作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能大胆地在作品中表现知识分子的这种迷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东藏记》获2005年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

再说人物。这两部小说塑造了约四十位不同的人物。主要人物就有近十个。虽然《东藏记》的后半截比较集中在嵋的身上,但其他的人物也表现得很生动。最为有意思的是作者总能够用一两件小事把一个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例如,作者通过尤甲人和姚秋尔添油加醋、摆弄是非的二三事就把一对典型的小知识分子精英描写得活龙活现。

最后说人物关系。四十个人物就能有上百个两两关系。读者两部小说的时候,记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对读者认真程度的检验。在《东藏记》中,一群小孩逐步成长,步入青年。其中微妙的感情变化是很难把握的。作者恰到好处地布下了引子,下一步的发展也许在《西征记》中体现吧。

《野葫芦引》的后两部(《西征记》和《北归记》)还在写作当中。如果能够完成,这将是一部反映整个日寇入侵、长期抗战和胜利光复的完整巨著。

鼹鼠饮河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 《庄子·逍遥游》

Friday, December 26, 2008

记忆中的好菜 (1)

过节了,虽然是洋节。过节总要吃点好的,平时不容易吃到的东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吃已经越来越难带来兴奋。反而,经常想起一些记忆中的好菜。

蒜头蒸肉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外婆带着我们一群外孙。在那个特殊年代,肉是严格限量供应的,很难吃得上。蒜头蒸肉便是我们很向往的一道好菜。外婆总是让我们一起剥蒜,热热闹闹的,能折腾上好一会儿。然后,加上一点肉,在饭快好的时候,放进饭锅里,饭熟了,菜也就做好了。一盘蒜头蒸肉,其实主要是蒜头,肉是很少的。一拨小孩吃饭,最兴奋的是抢菜。如果能抢到一个大蒜头,那是很牛的。

伊面

还是在我小的时候,大姨妈很喜欢给我们弄新奇的东西吃。记得有一次,大姨妈一高兴,决定带我上馆子。我们来到了一家面馆。大姨妈给我叫了一碗手拉的伊面。那是我第一次吃伊面。除了口感很有弹性以外,最奇特的是面很粗,但很松。从中间咬开,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小孔。在很长一段时间,我还错以为伊面是通心的。

后来,第一代的快餐面都号称是速食伊面。但吃起来,比我记忆中的那碗伊面差远了。

(待续菜单)

韭几菜汤

云耳冬菇蒸鸡腿

猪红汤

开煲狗肉

牛羊杂碎汤

炒田螺/石螺

上海咸豆花

交大素菜包子

葡国鸡

油炸臭豆腐

咸鱼鸡粒豆腐煲

油炸薄荷叶

芥菜芋头汤

北大冬瓜丸子汤

盐焗鸡腿/三文鱼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节日贺语

在给朋友们的圣诞电子邮件中,我汇报了本地的严寒和大雪情况。(用春节晚会读电报的口吻)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鼓掌)

一位在Edmonton 的朋友说:“You haven't seen anything yet. Edmonton is suffering from a 10 days strait below -25C every single day. They announce finally a warm up for tomorrow, a nice -18C.” 我顿时感到无比温暖。

“We will also have white Christmas this year. But we will be in Orlando, Florida for the New Year”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May be you bring the cold from Buffalo to Vancouver.” 知道了,我的寒假作业还得有一篇深刻检讨。

“ we have too much snow here, non-stop and I have to shovel all the time (already an expert).” 熟能生巧,怪不得老兄能自己办公司。

“We already had 3-4 snow storms. I am already tired...” 嗨,同为天涯沦落人。

“You have gotten used to staying in a nice area and forgotten what snow looks like. Now it is a good time to refresh your memory of Buffalo ^_^” 明白了,我的检讨还得再加500字。

一位在加州海边的朋友说:“I envy you for the new scenery (unlike ours)!” 我对“审美疲劳”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Here in Dallas, it's warm and pleasant, although a road shooting just happened and two died. America!” 真惊心动魄!还是只下点雪好了。

“We are here in Singapore,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24-32 degree Celsius:) With some artificial snow in our Orchard Road:)” 我们也想在冬天到夏威夷或 Las Vegas 享受出汗的感觉。

“Glad you are surviving and enjoying the snow!” 泪流满面,虽然铲雪后浑身肌肉酸痛。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we are having a very hot Christmas at Brisbane. We have to switch on the air-conditioning to survive.” 是你们研究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了。我们现在的话题是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no snow around Sigma Building of MSRA. Maybe it is because that MSRA is the hottest lab and the snow thaw in the sky before it gets to the ground:)” 听听,这就叫底气。

一位在中国的朋友说:“I went out with my friends for the prize cutting and bought a lot of stuff, including a small Christmas tree,” 谁说全球经济衰退的?

“In general, AZ is a warm place in Winter, but we have rain these days.”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全球气候变化也不例外。

Sunday, December 21, 2008

告示一则

今天,在学校的网页上看到如下告示,叹为观止,对告示作者的文字和幽默感深表佩服。

BURNABY WEATHER
Driving is tricky on the Burnaby campus. Overnight snow should end this morning, and be followed by clouds and sun. But more snow is possible Tuesday, almost certain on Wednesday, probable on Thursday, and is expected through the day Friday. As ever, don't head for the Burnaby campus without first checking the SFU Road Conditions webpage.

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

在《东藏记》中,作者借嵋的口说出了“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这句话。这是碧初和嵋这两代女主人公的信念。我猜,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信念。

我并不能苟同“公平是专给读书人讲的”。虽然不少读书人都面子上挂着追求公平的幌子,但内心当中,其实与常人无异。或者说,读书人读的书多了,反而更懂得掩饰了。其实,学术圈也是一个江湖,其中也有江湖大盗,大奸大恶。圣人君子是少而又少的,最多的是凡夫俗子, 他们多行小善小恶,鲜有大善大恶。绝对不要想象只有高尚的人才会去做学问研究,或者做学问研究能使人高尚。研究也不过是一种谋生糊口的方式罢了,并没有什么特别。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研究职位一般都能温饱无忧,于是更多人趋之若鹜,使得这个江湖更加鱼龙混杂。

在我看来,公平实质上是一个个人理念。它综合反映了个人社会文化背景,性格和个人经历等的许多方面。看看频繁的国际冲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平的定义是因社会文化背景而异。公平的定义也和个人性格有关。比较好胜的人和比较懦弱的人自然对公平有不同的期望。个人经历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公平的理解。一个长期特权者也许认为特权的削弱就是不公平,而一个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也许认为地上捡到的一块钱都是上天的恩赐。

公平并不是专给读书人讲的。反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对公平的理解和期望。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公平。读书人对公平也许有比别人更多的话语权,但读书人在公平的问题上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更多的道德优势。

Saturday, December 20, 2008

冷 -- 可怜的杜鹃花树

我最喜欢自己门前的一棵枫树和几棵杜鹃花树。在夏天和秋天,茂密的枫叶映红了半个前院。冬天来了,枫树甩掉所有的叶子,风雪倒也奈它不何。

杜鹃花四季常绿,花期很长。通常四五月开始开花,能持续两三个月。杜鹃花盛开的月份,是院子里最漂亮的时候。不但如此,杜鹃花树通常在前一年的十一月份就挂上来年的花苞,在冬天很是给人希望和鼓舞。

杜鹃花过冬很有意思。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杜鹃花树的叶子会卷起来,大概是减少散热面积吧。天气越冷,卷得越细。昨晚是这里四十年来最冷的一个晚上,气温低至-15.8摄氏度。今天早上起来,看到院子里杜鹃花树的叶子都可怜兮兮地卷成细细的长条。乍一看,象树上挂着粗粗的松针。明天还将有一次大风雪。我不禁为这些杜鹃花树能否挺得过这次空前的寒潮而担忧。

天气快回暖一点吧!其实,我们并不介意圣诞节没有雪。

Friday, December 19, 2008

改文章

这几天和一个学生一起修改一篇文章。因为审稿意见点了我们文章的几个死穴,改起来并不容易。总算改完了,学生感叹说:“改文章真比写文章还难。”我一惊,这真是知心话和至理名言呀!

近两三年来,学生们的水平日长,我花在修改文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痛苦也越来越深。一开始,我经常推倒重写。后来发现,这并不是正道。首先,这是对学生工作的极大不尊重。人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写成的东西,片刻间便荡然无存,多伤心啊。王力先生说得好,“文章是自己的好,xx是xx的好”(学学古人,后半句不说了,自己查王力先生的《龙虫并雕斋文集》)。其次,学生并不能从我重写的版本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因为我的思路可能和他们原来的思路并不一样。于是,学生在写下一篇文章的时候,重蹈覆辙,而我则愈加懊恼。

近来,我尝试改,而不是重写。个中苦痛,难以名状。首先,我要变成一条钻到学生肚子里的虫子,体会到他们的写作意图。这就要克服思维定式和差异,绝非易事。其次,在改的时候,要尽量用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角度,不能露出越庖代俎的痕迹。这又谈何容易。舞文弄墨,最不爽的不外乎不能按自己的思路尽情挥洒了。

什么时候改文章才能变成和写文章一样充满乐趣呢?

Thursday, December 18, 2008

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可是,失败到底有几个孩子呢?其中又有几个叫成功呢? :)

我们的老祖宗总是那么睿智,说话只说一半,而且,是好的那一半。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我在南方长大,小时候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雪。只是从书上得到雪的概念,心里多多少少对雪充满了一丝好奇。

第一次见到雪是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其实只是很小的飘雪,持续了几分钟而已,落到地上已经全化了。一拨南方的毛孩儿却非常兴奋,毕竟是第一次看到雪嘛。我们跑到空地,小心地用手接着一两朵小雪花。雪花落在手上,瞬间便融化了。我们却努力把握这短暂的瞬间,验证从书上学来的雪的概念。雪花居然真的是六角形的。

后来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看雪的机会也多了一些,一年总有那么两三次吧。然而,我并不喜欢北京的雪,因为我不喜欢北京冬天的风,而印象中北京的雪和风总是接踵而至。无论人怎么缩成一团,北京冬天的风总是能找到你的袖口、衣领,从那里钻进你的衣服里。

我在北美的第一个 interview 也跟雪有关。正值十二月,当我兴高采烈地去订机票的时候,卖票的老太太坏笑了一下,"oh, you are going to move to London",不解。后来,当我的航班因暴风雪被取消,航空公司雇了一辆车把我从 London 送到 Toronto 机场的时候,才感受到风雪的威力,明白老太太为什么坏笑了。

更为有意思的是,我在北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在一个著名的 snow town。在从当年十二月到次年四月的 "interview season",我跑了不少学校。遇到了好几次暴风雪,因而理所当然的排除了一些地方。当我到这个 snow town 的时候,是农历正月初一,竟然没有下雪!虽然路边有一些积雪,但气温不低,地面上露出了绿草。当地人也很爽快,当场就给了 verbal offer,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我也就基本上决定了。后来才知道,这个 snow town 虽然一年有6个月下雪,但每年二月总有两个星期不下雪,而且回暖到能看见绿草,也让扫雪的人喘口气。我们也经常把最好的申请人的面试安排在那两个星期。

还有一件趣事。这个 snow town 通常在四月下旬才下最后一场雪。最后的一场雪虽然不小,但由于气温已经不低,通常很快就化了。习惯了以后,其实没什么。但对于不知就里的人来说,却可能如天方夜谭。对一些人而言,四月底还飘雪,哪怕不是窦娥般的冤情,也是挺可怕的。我们就曾经在四月底面试过一个人。不巧,正好下雪。我们都能看出来,他从下飞机的第一分钟起,就盼望着回家的飞机。

Snow town 的人还喜欢和北岸的城市比。Snow town 虽然雪多,浓冬的时候每星期一次,但每场雪都要化得差不多了才下下一场。而北岸的城市则很冷,行人路上的雪积得象小战壕似的。当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是自我安慰了。

近来有句话,“屁股指挥脑袋”,说得很对。当我住在 Burnaby 山校园的时候,每当下雪,走在路上,总觉得银装素裹的校园很美。于是,从来不在乎雪下得很大。甚至以山上多雪为傲。后来,住在山下,下雪时开车上下山总是战战兢兢。在铲过三次雪后,铲雪便是责任更甚于乐趣。于是,雪便不是那么可爱了。记得有一个周日下午,我妈站在窗前看飞雪,高兴地说,“我们来看这雪能下多大”。我心里打鼓: 我明天一大早还得铲雪上班呢。咳,我总是那么叶公好龙。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长在。" -- 宗璞《东藏记》

Monday, January 7, 2008

《苹果》与“Charlie Wilson's War”

据报道,《广电总局关于处理影片<苹果> 违规问题的情况通报》中明确要求对参与该片拍摄的制片人、导演及相关演员,则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作出深刻检查。奇怪为什么不干脆没收他们的片酬。这样,他们既露了,又没拿着钱,下次自然不干了。

昨天,看了“Charlie Wilson's War“。一开头就是在拉斯韦加斯泡澡喝酒,并有全身裸露镜头和多个露点镜头。这些不必要的镜头活生生地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歌颂美国支持阿富汗人民反对入侵者,最终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变成了三级片,剥夺了美国广大青少年一次接受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机会。美国广电总局应“对参与该片拍摄的制片人、导演及相关演员,则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其作出深刻检查。”

:)